当前位置 : 首页 >焦点 > 正文

无锡实现“绿建三星”全覆盖,19个“智慧”项目入选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创建名单

2023-03-15 10:13:36 转载出处:无锡日报

日前,位于中瑞低碳生态城的国际会议中心正紧锣密鼓地施工,旁边就是尚贤河湿地公园,露营的市民在草坪上远观曲臂车搭载着工人安装玻璃幕墙,装配式作业如同标准化工厂,智慧、低碳、洁净,与周围景观构成一幅和谐画面……

眼下,绿色建筑不仅推动节能减排,更有力提升城市宜居指数。在竞逐“双碳”赛道上,我市绿建如何“加速跑”提升低碳贡献率?绿建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提升居住获得感?


【资料图】

扩面,加快形成连片效应

无锡建筑业发展喜讯频传。目前,全市新建单体超2万平方米的大型公建和高品质住宅实现“绿建三星”全覆盖,19个“智慧”项目入选省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创建名单。

走进位于经开区震泽路与清舒道交叉口的国际会议中心施工现场,在智慧模型的“指挥”下,40多台曲臂车等作业设备搭载着工人在挑高20余米的中央大堂区进行高空作业,近1万平方米的多功能厅没有任何立柱遮挡视线,钢结构框架在空中曲折伸展,十分壮观。“中央大堂区的顶部就是光伏玻璃,经测算,光伏发电25年可以减碳5000吨。”中建八局无锡国际会议中心项目负责人许哲介绍,国际会议中心从规划之初就按照“绿建三星”标准建设,在施工过程中更是运用多项绿色施工技术,虽尚未交付,已荣获多项建筑节能奖项。

“国际会议中心项目是我市绿建提标的‘代表作’。”市住建局建筑节能处处长祝付玲说,按照《江苏省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要求,到2025年,政府投资的大型公共建筑全面按照二星级以上绿色建筑标准设计建造,而早在2017年,我市已率先实现新建民用建筑绿建二星全覆盖,现已将建筑节能的目标定位到“三星”,标准提高后,下一个目标是提升覆盖率。

“绿色建筑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低碳,单体建筑价值并不大,需要连片发展,融入区域大环境,形成低碳规模效应。”业内专家表示,我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成片规划,区域整体提升。

上月23日,锡东新城映月湖科技园多能互补示范项目通过验收,标志着省内首个园区级多能互补示范项目成功落地运行,也构建起我市首个园区级清洁能源供应与利用体系。“当前,我们正积极在锡东新城、蠡湖未来城推动建设高星级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和多能互补项目,打造低碳示范区,以期形成规模效应。”市住建局副局长李先光建议,在新项目规划建设时,提前设定“双碳”标准,从源头定标准,通过连点成片,推动重大功能区先一步实现全域绿色低碳。

强链,拓展绿色全产业链

产业园区“本身”就是装配率达到90%的绿色建筑示范项目,九大流水线生产覆盖混凝土和钢筋类六大项百余种产品,并利用数字化手段精准控废,实现对环境零影响……走进位于惠山区蓉丰路边的中铁建新基建研发创新产业园(如图),“新基建”的生动场景扑面而来,绿色建筑节能减排的源头,可以在这里找到“答案”。

“产业链不健全,预制材料外地采购,依靠长距离运输,这些都违背低碳要求。”无锡地铁装配式行业专家莫振泽曾用数据模型计算过,轨道交通和大型市政工程所需的预制梁等材料,如果生产、运输、施工等环节“不环保”,对环境友好将大打折扣。

基于此,拓展建筑业“绿色”行业链条势在必行。“我们尝试在轨道交通行业率先打通一条绿色产业链。”无锡地铁中铁建新产业园负责人说,园区严格依照绿色建筑等级标准生产的钢筋、混凝土、保温材料等,已供应轨道交通、大型医院、学校、体育场所等公共建筑。

近日,锡澄S1线南门站的工人们正进行车站内部装饰装修,车站的3D模型在智慧施工系统中可全方位浏览,建筑材料由工厂预制,原先100人的施工组,现在仅需要10个产业工人操作机器人施工,工期也缩短了一半。

“从原材料品质到施工工艺都应绿色低碳,这样即使建筑拆除销毁,也能保持对生态环境的友好。”市建筑行业协会会长李娜表示,建筑业是传统碳排放大户,大多数中小建筑工地目前仍停留于传统施工,尽快普及智慧绿色的建筑工艺,还需从顶层设计上下功夫。

锚定“低碳”施工图。“从地块出让、项目审批到竣工验收,全流程各环节都要严格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形成闭环监管。”祝付玲坦言,助力绿色建筑蓬勃发展,产业链上下游需不断扩大绿色“朋友圈”,环环相扣降低建设领域碳排放。下阶段,住建部门将在完善政策支持、标准制定、资金奖补等方面向星级更高的绿色建筑倾斜,鼓励更多项目“绿色化”开发、建设、运营。

共享,提升宜居舒适体验

没有集中供暖,也不安装空调,室外温度7℃,室内22℃,空气清新,PM2.5每立方米只有10微克。上月底,寒意仍在,记者来到位于滨湖区马山街道的我市首个超低能耗(被动式)节能建筑示范项目,不需要主动供暖或制冷,就能在室内享受四季如春的舒适生活。“恒温、恒氧、恒湿,不需要向环境索取能耗。”该项目技术负责人打了个比方,这幢建筑面积近500平方米的示范楼,一年向大气少排放200吨二氧化碳,相当于种了100棵树。

这并非个例,我市新建绿色住宅“春意盎然”,低碳的同时带来舒适的居住体验。

“以前住老房子,冬天家里一直开着油汀电暖气,80多平方米的房子,一个月电费500多元,也没有感觉很暖和,今年冬天搬进了新房,130多平方米,客厅更大了,开同样的电暖气,两个月电费才500元,家里却更暖和了。”近日,从滨湖区团结二村搬到经开区某新房的市民李女士原以为算错了电费,咨询后才明白,新建商品房都按照绿建二星及以上标准,保温性、气密性更好,低碳环保,舒适度提升了,并且更省钱。

“有对比,才有更好的宜居体验。”祝付玲说,仅靠新建项目推广绿色建筑还远远不够,我市面广量大的老旧小区、公共建筑等需要逐步进行节能化改造,让更多市民分享到绿色建筑发展带来的宜居硕果。

我市公共建筑中,市民中心、人民银行无锡市中心支行、城区中小学校等已率先开展建筑节能化改造,“今年,还将推动无锡学院、新吴区政府办公大楼等公建‘绿’改,引入第三方能源费用托管服务,利用市场化手段,让专业团队参与提标降耗,倒逼改造效率提升。”市住建局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老旧小区内的公共设施和居民住宅也将逐步纳入改造范围。

“绿色建筑追逐更高星级、不断扩面提质,提升‘双碳’贡献率,初衷是在环境友好的基础上,提升市民居住舒适度。”市住建局局长陈雪峰表示,当前,在践行“双碳”理念的驱动力下,我市绿色建筑发展还需不断爬坡过坎,让“绿色”成为城市建筑的最美底色,为广大市民带来更多宜居体验。(记者 孙倩茹)

标签: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