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国内 > 正文

世界要闻:5年新增约150个专业!驻青高校优化专业调整,找寻校城“合伙”最优解

2023-06-28 19:18:58 转载出处: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5年来,驻青高校瞄准“四新”增加约150个专业,新增专业符合我国产业发展趋势又兼具青岛特色和高校自身优势——

驻青高校优化专业调整,找寻校城“合伙”最优解


(资料图片)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平台,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

今年,11所驻青高校加快学科专业的优化、调整、布局,新增了35个本科招生专业,撤销了17个本科招生专业,以更好满足经济社会需求,服务于国家、地方发展战略,更好地强化传统学科优势,形成新的优势学科集群,彰显学校办学与发展特色。

观海新闻记者梳理发现,近五年来,驻青高校的学科专业调整一直在持续优化当中,其背景源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产业更迭速度明显加快,社会人才需求与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度亟需提高。驻青高校的变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缩影,也是青岛努力打造人才培养高地的积极探索。

驻青高校5年新增约150个本科专业

学科专业的建设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调整优化,做好存量升级、增量优化、余量消减。

自2018年以来,驻青高校新增约150个专业。其中,2020年度11所驻青高校新增了24个本科专业,2021年度9所驻青高校新增了28个本科专业,2022年度11所驻青高校新增了35个本科专业。“专业调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就业率低、不适应产业发展的专业要淘汰,传统优势专业要强化,还要逐步形成一些新的优势学科专业。同时,专业调整也是为了更好服务国家战略、区域战略,如服务于山东省的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青岛市的二十四条重点产业链等。”青岛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办公室主任刘洋介绍。

山东科技大学近年来的专业调整变化比较大。2018年以来,该校新增了约20个本科专业,撤销了约30个本科专业。学校教务处副处长刘冰介绍,这些调整意在推进实施一流本科固本工程,紧盯国家、省重大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壮大新兴专业,强化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停招偏离需求、质量不高的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该校今年新增的应急装备技术与工程、智能采矿工程、职业卫生工程等专业与学校传统的优势学科关联度都非常密切。

实际上,驻青高校的本科专业调整,是全国高等教育的一场“升级优化”。早在2018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动态调整专业结构,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学科专业。今年,教育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则鲜明地指出了高校专业调整的目标和方向,新设一批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基础学科特别是理科和基础医科本科专业点占比要进一步提高,在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对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发挥重要作用的学科取得突破,形成一大批特色优势学科专业集群。同时,方案还提出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以下简称“四新”)建设为引领,做强优势学科专业,形成人才培养高地;做优特色学科专业,实现分类发展、特色发展。

既服务国家战略又突出青岛特色

开设“四新”相关专业是我国专业布局顶层设计的“顺势而为”。

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2020年度新增了2223个专业,撤销了518个专业;2021年度新增了1961个专业,撤销了804个专业;2022年度新增了1817个专业,撤销了925个专业。新增专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四新”专业,如2022年有59所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新增了75个与“大数据”相关的专业,这些专业多是新工科专业;2020年,有约20所高校新增了智慧农业、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等新农科专业。

很显然,新增专业就是在面向未来做人才储备。驻青高校的专业调整在大方向上与国家战略步调一致。2018年以来,有8所高校“上新”了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7所高校新增了机器人工程专业,5所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专业,各个高校累计新增17个“智能+”专业,这些多是新工科专业,部分农学类、医学类专业以计算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交叉而成为新农科、新医科专业。

同时,驻青高校的新增专业也有着比较鲜明的城市烙印。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支撑,是青岛的立市之本、强市之基,中石大、山科大、青大、青岛科技大学、青岛理工大学等高校均开设了智能制造工程专业,以更好赋能山东、青岛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中国海洋大学今年新增的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凸显海洋特色的同时,交叉融合食品科学、生物科学、营养学与基础医学等多专业领域,以培养能够在食品营养与健康领域开展科学研究、生产技术与产品研发、品质控制、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驻青高校的新增专业还有学校各自的特色。比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山东科技大学都属于能源特色鲜明的高校,一直以地、矿、石油研究为主要优势专业。在我国能源结构不断优化,传统能源与新能源协调发展、平稳过渡的当下,两所高校传统的优势学科专业也实现了“旧树开新花”,他们依托学校传统优势,开设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等面向新能源产业的新工科专业,在为国家储备能源人才的同时,也与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中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不谋而合。

扎根城市服务产业让专业更有生命力

2022年度,全国各高校撤销了925个专业点,有不少专业甚至成为了撤销的“热门”,如分别有23所高校撤销了市场营销专业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是这些专业存在就业率较低、毕业生薪资不高等问题,已难以完全适应产业行业、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日前,麦可思研究2023年版就业蓝皮书《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将法学、绘画、应用心理学、音乐表演、历史学、教育技术学等列为失业率较高,毕业去向落实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综合较低的“红牌”专业,这些也是各高校撤销的重点专业。驻青高校中,今年则撤销了政治学与行政学、广告学、电子商务等17个专业。

实践证明,在应用类的专业设置当中,专业与产业结合、与市场结合,贴近经济发展需要才更有活力、更具魅力、更有生命力;失去了产业、市场土壤的专业,发展则难以长远。能否培养出“有用”的人才,这是驻青高校新增专业要面临的一道必答题。

好在,各个高校已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形成了不错的成果。青岛理工大学2019年开始招收的智能建造专业,积极研发建筑信息模型底层建模技术,参与了《青岛市智慧化工地建设与评价标准》、《青岛市智慧化工地管理服务平台接口规范》等地方标准编制和评审,参与了青岛市城市信息模型平台的建设,成为智慧青岛、数字青岛建设的重要智力支撑。青科大是驻青高校中最早开设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学校之一。目前,该专业已有两届94名毕业生,该专业的毕业生深受高端制造企业青睐,不少学生成功应聘到赛轮、海容冷链、芯恩、双星等行业知名企业,成为了值得期待的青年工程师。

扎根城市、融入产业,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展现更大作为,驻青高校正在不断的自我优化当中找寻校城“合伙”、携手发展的最优解。(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责任编辑:王亚楠

(作者:王世锋)

标签: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