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人才培养主阵地、科学研究生力军、经济社会发展助推器。因此,从某种角度来说,大学的高度决定了城市的高度。11月28日,《青岛市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发布,这是我市首次从校地融合的全局谋划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
按照行动计划,到2025年,高校与地方协同发展机制更加健全,交流合作平台更加丰富,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向与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更加契合,高校重大项目建设及运行成效更加显著,在青高校及科教机构人才培养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校地融合水平有效增强,初步形成“需求导向、产教融合、协同创新、联合育人”的具有青岛特色的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格局。
【资料图】
2025年在青大学生将超过47万人
我市现有高校29所,引进的高等教育机构24所。高校中,从学历来分,本科16所,专科12所,成教1所。截至2021年底,在青高校及高等教育机构全日制专本研在校生45.72万人,其中高等教育机构在校全日制研究生2224人。按照行动计划,到2025年,力争在青高校(含校区)总数超过32所,全日制在校生总数超过47万人。
近年来,我市对在青高校发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积极有效的引导,实施了两轮在青本科高校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工程,投入财政资金重点支持了22个学科发展,引导本科高校围绕青岛产业发展优化学科结构,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在青高校内涵建设有效提升,3所部属本科高校入选国家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5所省属公办本科高校的22个学科列入山东省“一流学科”,42个学科入选山东省高校高水平学科。我市支持的山东科技大学等10个服务青岛产业发展重点学科通过3年建设,共引进或培养高层次人才435人,毕业生留青率提高至56.82%,获得省市级技术发明奖或科技进步奖126项,成果本地转化237项,实现转让金额1.89亿元,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129.13亿元,引进并在青注册科技成果转化企业22家,在青本地培育孵化企业63家,为青岛辖区内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合同成交额2.77亿元。
在青高等教育机构的作用也在逐步显现。2021年24所高校机构共集聚高层次人才553人,承接科研项目272个,各机构科研经费投入7652万元,在青创建科研平台60个,科研成果转化20项,在青孵化企业75个,全年新增专利授权130项。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青岛研究院自2016年运行以来已建成虚拟现实、微电子、精密仪器与光电等6个集创新技术、高层次人才培养与产业化融合的科创平台,已累计获批纵向科研项目10项,项目总经费9094.4万元,签订横向科研项目44项,合同总金额2887.56万元。
校地融合发展平台和机制不断健全。市教育局牵头推动5所在青高校的10个重点学科组建了10个产学研合作联盟,覆盖海洋、新材料、工业互联网等重点领域和前沿学科。
实施三大工程提升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
行动计划设立了三个重点任务:实施平台机制建设工程,提升高校服务能力;实施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建设工程,提高高校协同创新和人才培养能力;实施高校重点项目建设工程,激发区域发展活力。
我市将创建集“高教成果展示、创新人才引育、技术转移转化、专家智库建设”于一体的青岛高等教育校地融合服务中心,集聚发挥在青高校、高等教育机构及国内外高校的资源优势,常态化开展产学研对接和社会服务活动,推动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科教资源匹配对接,促进科技成果在青落地转化,不断增强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力。鼓励高校与区(市)、企业共建院系、专业。支持在青高校积极融入城市产业布局,通过设立服务青岛办公室、创建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大学科技园、创建科技成果转化与技术转移基地、打造卓越工程师教育实践基地和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方式,搭建校地“全面合作、联合创新、协同育人”的新平台新机制,促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
围绕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通过资金补助等方式,面向在青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重点建设50个左右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群),推动与青岛辖区内500家以上企业建立校企深度合作关系,保障在青高校每年50000名以上优秀毕业生留青就业发展。依托产教融合示范学科专业(群),紧扣青岛重点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和人才培养需求,创建10个左右校企协同创新联合体,10个左右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10个左右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联盟,支持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加强卓越工程师培育。支持高校增设“急需紧缺”专业和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兴专业。
加快推动康复大学去“筹”招生,建设以研究为基础、以应用为导向的国际化高水平创新型大学;拓展在青高校办学空间,推动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二期、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二期、青岛工程职业学院四期、青岛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期等项目建设和启用;加快高等教育机构相关项目建设和运行,激发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青岛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发展中心等创新发展活力,发挥好在青高等教育机构合作发展联盟的平台作用,促进在青高等教育机构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动“十四五”期间高校增设工作,协同做好上合经贸学院等筹建工作。
开展高校服务青岛贡献度评价
因为隶属关系不同,过去多数大学自成一体,与所在城市的互动并不积极。高校和地方要实现发展的同频共振,必须有完善的保障机制。
行动计划提出,将建立市政府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区(市)参与的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协调会商机制,加强工作统筹和服务协调,在人才引进、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生活服务等方面提供充分保障,形成各部门协同联动支持校地融合发展的合力。
同时完善高等教育多元投入共建机制。建立完善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共建机制,促进区(市)政府、有关部门、行业、企业与高校的多形式合作,有效运用规划、政策、项目、资金等扶持手段,形成多元投入、合力支持的共建格局。完善绩效考核和贡献评价机制。完善以绩效与贡献为导向的政府支持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长效机制,开展在青高校服务地方活力绩效评价和高等教育机构服务青岛贡献度评价,建立差别化的资金支持机制,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加强资金绩效评价和督查考核,确保资金专款专用、项目落地落实。(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赵黎)
责任编辑:郝媛媛
(作者:赵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