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国内 > 正文

“科学”号科考船完成任务返青,在西太平洋接力画出5条“观测线” 世界简讯

2023-05-24 17:06:59 转载出处: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5月24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简称“海洋所”)“科学”号科考船完成西太平洋科考任务返回青岛。本航次是自200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共享航次计划以来的第13个“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正是在系列航次支撑下,我国科研人员在西太平洋画出了5条“观测线”,为开展西太平洋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支撑。

这5条“观测线”就像经线、纬线一样,虽然在茫茫大海上什么也看不见,但在地图上已经“实有”。“西太平洋是海洋与气候研究领域的热点区域,特别是存在全球面积最大、温度最高的水体——西太平洋暖池,是东亚季风和厄尔尼诺现象的策源地,被称为全球‘气候心脏’。”海洋所研究员汪嘉宁多次担任“科学”号航次首席科学家,他比喻说,“这5条线位于西太平洋暖池西部、北部、中部和东部,就像是西太平洋的主动脉,其洋流、温度等变化,能够显著影响西太平洋的整体变化,进而影响我国以及全球气候变化。”

从科考地图上来看,这5条“观测线”长短不一。科研人员介绍,这5条“观测线”并不是一次性画出来的。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共享航次计划“西太平洋科学考察实验研究”航次正式实施。最开始时,主要使用“科学一号”考察船针对一条线进行观测。2012年,“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海洋所运行管理,使我国海洋科考真正具备了走向深海大洋的能力。2015年以来,“科学”号代替“科学一号”进行系列航次科考,“观测线”逐渐增加到5条。

“随着西太平洋科考的深入,调查的区域也在逐渐拓展,包括海洋以上大气、海气界面、全水体以及海底沉积物等多界面,调查学科内容和技术手段更加丰富和综合。”本航次“科学”号科考队长张沛文和曹智勇说,围绕5条“观测线”的科考工作,以其开拓性、持续性和影响力,被誉为打造了西太平洋“中国断面”。系列航次实现了大洋调查资料的积累和共享,成为我国大量国际性西太平洋研究成果的重要支撑力量,引领了我国主导发起的西北太平洋海洋环流与气候实验计划(NPOCE)。

当前,围绕5条“观测线”的西太平洋科考还在进行中。研究工作同步进行,正在产出更多成果,惠及人民。例如,近年来,我国科学家利用西太平洋调查资料及其他海洋科考资料,发展出新型气候变化预报系统,把厄尔尼诺事件有效预报时间提前到半年甚至更早,显著提高了我国对厄尔尼诺事件的预报能力,为科学预测和应对气候灾害提供了有力支撑。(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责任编辑:岳文燕

(作者:李勋祥)

标签: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