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国内 > 正文

山东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穿越”千年,拂去历史的尘埃-环球微资讯

2023-03-28 07:28:40 转载出处: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科技考古:“穿越”千年,拂去历史的尘埃

山东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运用现代化设备、高科技手段让更多真相“破土而出”


(资料图)

山东大学科技考古成果丰富

2013年,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在发掘济南大辛庄遗址时,出土了甲骨文,这是殷墟以外首次发现的商代卜辞

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在发掘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时,发现了煮(泡)过的茶叶残渣,这是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叶遗存,将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了至少300年

山东大学考古教师团队有8个项目成果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在对即墨北阡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围沟、广场、房址及墓葬等大量古代遗存,有力证明青岛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城市

提到考古,你能想到什么?是戴着草帽在田间掘土,是用小铲子轻轻清理泥土,还是用毛刷拂去文物上的灰尘?如今,这种“刻板”印象或许要被“颠覆”了。

在青岛,有一家科技特色鲜明的考古实验室——山东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该实验室继2016年荣获教育部“环境与社会考古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后,今年又刚刚获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山东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拥有全国高校规模最大、体系最为完备的考古实验室群,下设人类演化、动植物考古、稳定同位素、室内发掘实验室等16个实验室。山大考古学科的老师、学生就是在这里利用现代化设备、高科技手段,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尘封的真相,“穿越”千万年,与古人谈天,同历史对话。

科技“加持”,在实验室里精细发掘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博物馆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科技考古实验室就位于这里。

“泥土的清理一定要轻,准备移走的漆片必须要做好标注……”在室内发掘实验室里,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实验室现场负责人朱磊正指导学生对湖北随州枣树林曾侯宝墓葬M168中的马铠甲漆片做细致的清理工作。枣树林墓地是春秋中、晚期的曾国贵族墓地,此前入选了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曾侯宝墓葬M168遗存自2019年转运到实验室以来,朱磊及其团队已连续发掘长达4年,目前发掘工作仍在继续。

“像曾侯宝墓葬M168这样的遗存,在野外环境下连续发掘4年几乎是不可能的,尤其是遗存中的漆皮对空气湿度非常敏感,它被从高湿度的淤土转移到低湿度的空气中时,很容易卷边、起翘甚至脱落,影响发掘的价值。我们在实验室搭建了大棚,用工业加湿器、化学方法保湿,保证了漆皮的韧性和湿度,保护了历史遗存,也为发掘争取到了时间。”朱磊介绍。作为全国高校第一座专业室内考古实验室,室内发掘实验室除了配备有荷载10吨的电动航车、载重20吨的液压升降机,还配备有体视显微镜、金相显微镜、3D打印机、3D扫描仪等高精尖设备,充分保证了室内考古的精细发掘。

朱磊(右一)在室内发掘实验室耐心指导学生。

“考古是对过去历史的研究,与生物学、地质学等密切相关,本身就有交叉学科的性质。”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表示,科技考古实验室作为历史文化学院的重要科研平台,在建设过程中就充分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和国际化建设,以环境与社会考古为主要研究方向,下设人类演化、植物考古、动物考古、地学、体质人类学、陶瓷考古、石器考古、冶金考古、稳定同位素、海洋考古、文物保护修复、模拟数字考古和室内发掘等16个实验室,“实验室主要分布在青岛,济南也有一部分,两地各有侧重,青岛的实验室更侧重科研,济南的实验室更侧重教学。”方辉说。

历史的真相往往潜藏于细微的遗存中,师生借助实验室配备的高精尖仪器设备,精细发掘、精细研究,在抽丝剥茧的过程中,揭秘遗存背后的历史文化、社会环境等。“我们可以利用扫描电镜、同位素比率质谱仪等精密仪器设备,对植物、动物、人类骨骼、陶器残留物等考古遗存的碳、氧、氮、硫、锶等稳定同位素开展分析,研究先民饮食结构、人群迁徙、动物驯化、农业起源等考古问题。”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稳定同位素考古实验室负责人董豫介绍。例如,章丘焦家遗址是2017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该遗址聚落群的年代为距今约4500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董豫团队通过分析锶同位素和硫同位素,发现该聚落群确实存在少量外来人口,而这可以增进我们对古代城市文化进程、婚姻关系等的理解。

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副教授李力和同事在对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M6043遗存发掘时,发现土壤表面有残存的纺织品痕迹。经过对土壤样品中蚕丝蛋白的检测,鉴定出纺织品的原材料为蚕丝纤维。“文献中有记载,在西周时期荒帷是贵族墓中用作棺饰的一种丝织品。结合纺织品印痕的位置、形貌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可以推断这一纺织品印痕应为荒帷腐朽后的印记,这对我们理解、认识西周时期的丧葬礼仪和丝织工艺有很大的帮助。”李力说。

成果丰富,历史真相“重见天日”

记者了解到,山东大学科技考古发端于上世纪末,尤其是1995年启动并持续至今的中美联合鲁东南沿海地区聚落考古调查项目让山东大学的科技考古迈上一个新台阶,大大促进了学校考古学科的国际化水平,逐渐缩短了我国科技考古领域与国际同行之间的差距。目前,学校科技考古已在人类起源与演化、环境与资源、技术与经济、聚落与社会和文物保护技术等方向上形成优势。

依托考古实验室群,山东大学科技考古实验室综合开展了气候和地貌变迁、资源利用、史前农业发展等研究,已填补了多项历史空白,为阐释早期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提供了基础性证据。如2013年,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在发掘济南大辛庄遗址时,出土了甲骨文,这是殷墟以外首次发现的商代卜辞;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在发掘济宁邹城市邾国故城遗址西岗墓地一号战国墓随葬时,发现了煮(泡)过的茶叶残渣,这是目前已知世界最早茶叶遗存,将世界茶文化起源的实物证据提前了至少300年。

实验室还运用同辐光源X-CT技术,实现了植物起源研究方法新突破;依托全国首个室内考古发掘实验室开展了金属、丝绸、陶瓷、石质文物保护技术研究,为技术研发提供了科学理论和方法依据。考古教师团队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号召,立足田野大地,精于实证研究,有8个项目成果先后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山东大学博物馆在2020年成功入选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高校唯一的历史考古类国家一级博物馆。

山东大学考古团队成员在文物保护修复实验室运用高精尖设备一探究竟。 王世锋 摄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大学考古团队在对即墨北阡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了围沟、广场、房址及墓葬等大量古代遗存,该遗址最显著的特征是出土大量人类食用后的贝壳堆积,是一处典型的大汶口文化早期贝丘遗址,距今约6000年。这也有力证明青岛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城市。

“考古是一件永远让人充满期待的工作,非常有意思,一些小的发现总是会持续不断,一些重大的发现总是会出人意料,一个小小的铜片、铁片可能就具有填补历史空白的意义。”方辉告诉记者,这也正是考古让他们乐此不疲的重要原因。方辉表示,对考古研究得越多,想解决的问题、想弄懂的疑惑也就越多。随着科技的发展,会不断有新的、尖端的技术、方法应用于考古,更多深埋于地下的历史“真相”将会重见天日。

这一场科技与历史的对话还在继续,也还会有更多的惊喜与精彩破土而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世锋 文/图 实习生 仇子璇 李文静)

责任编辑:王逸群

标签: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