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
是浙江师范大学2022届本科毕业生,
【资料图】
2022年7月,
她曾因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
2023年2月19日晚,
一则令人心碎的消息传来。
郑灵华的一位高中挚友确认,
郑灵华走了,
她和抑郁症抗争半年多。
心痛
因染粉色头发被网暴去世
2023年2月19日下午,
郑灵华的朋友小唯在小红书写道:
我深深地感受到她的绝望和无助,
抑郁症没有立效药,
我只能不断地用言语去治愈她……
疫情开放后我想去找她,她住了院。
后来有几日没有联系,
我以为她出院后想断开网络世界,
没想到等来的
是她父亲的一通报丧电话……
“我想大家不会拿这件事情开玩笑,
当时我们给她发消息都没回,
可能真的扛不住了。”
灵华的大学学妹米米告诉记者。
记者随后联系了郑灵华的一位高中挚友,
对方确认消息属实。
染个头发
被网暴到抑郁
去年,
杭州女孩郑灵华考取了研究生,
收到通知书后,
她第一时间来到医院,
与病床上84岁的爷爷分享喜事,
并拍下照片,
发到社交平台留作纪念。
可令郑灵华没想到的是,
这些照片和视频,
给她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一群好事之徒见她染着粉发、年轻漂亮,
大肆在网络上污蔑、攻击她,
“陪酒女”“妖精”“红毛怪”......
一个个莫须有的“罪名”,
让她陷入了谣言与污蔑的网暴漩涡。
母亲早逝,父亲工作繁忙,
是爷爷一手将小郑拉扯大,
让孙女继续攻读研究生,
也是爷爷的心愿之一,
因此,一收到录取通知书,
郑灵华立刻就奔向病房,
想给爷爷一个惊喜。
久病在床的爷爷已经视力模糊,
郑灵华在医院待了几个小时,
一字一句地将通知书上的话念给爷爷听,
拍了一些视频和照片,留作纪念。
没想到,视频发布到社交平台后,
被别有用心的人盗用,
并恶意捏造了各种各样的谣言,
有盗图者冒充郑灵华,
捏造事实,售卖考研资料;
有人擅自将图片发到其他平台,
引来2万余条评论,
其中,大多数都是对小郑的谩骂,
不明就里的网友攻击她,
“老少恋”“炒作爷爷”“吃人血馒头”,
更有甚者,还把攻击放大到群体,
称“染发的都不是好人”“艺术生不学好”
甚至“不配当老师”。
这件事情给郑灵华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尽管有无数正直的网友支持她、安慰她,
但郑灵华的心情、学习状态,
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图源:郑灵华微博)
她曾经很勇敢地保护自己
发现被侵权,郑灵华第一时间报了警,并在老师的帮助下,联系了社交媒体平台和律师,开始维权,并在社交平台上时刻更新着维权进度。
(图源:小郑微博)
“他们骂我,我能忍。”
郑灵华表示,
但他们还辱骂自己的学校,
攻击艺术生、教师行业,
这让她实在无法接受。
“我不会倒下的,更不会自杀。”
郑灵华说
她希望那些
“侮辱教师行业、音乐生、
华东师范大学、爷爷和我”
的网暴者一个都逃不了,
“我的战斗才刚刚开始。”
她曾经努力寻求自救
尽管如此,
去年七月,
郑灵华还是把粉色头发染回了黑色。
她曾一度尝试卸载各个App,
但被汹涌恶意淹没的深夜里,
那些语气尖锐、用词粗俗
而具有攻击性的评论
仍在她脑海里盘旋。
她因此每周需要心理医生的帮助。
她还用雅思课、健身团课
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
努力寻求自救。
与此同时,
郑灵华并没有放弃维权,
她把各个平台上的诅咒和辱骂
用截屏或录屏的方式保存下来,
打印成厚厚一本,
在律师的帮助下,
要求平台提供侵权人和网暴者的信息。
她还告诉记者,
希望粉色头发能成为一种
抵抗网络暴力的象征。
2022年9月份,
郑灵华开始了研究生生活。
“在她读研之初,
我们以为一切都在好转,
她能够走出来去追逐自己的梦想。”
灵华的大学学妹米米告诉记者。
九月份的时候米米正在备考,
郑灵华在微信上
给米米分享了一个很亮的月亮,
鼓励她一起努力。
然而十月底,
她的抑郁症再次复发,
她不得不中止学业回到杭州治疗。
她曾是个“元气满满”的女孩
社交平台上曾住着一个“元气满满”的郑灵华。
据报道,
郑灵华是音乐学院的学生,
朗诵、唱歌、跳舞、主持、
表演样样行,拿过许多奖项。
舞台上的她自信耀眼,
生活里的她和许多“95后”女孩一样,
喜欢拍照、美食、旅行,
会到厦门的海边看一场日出,
或去南京的音乐台喂鸽子,
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虽然爱折腾,
但她干起正事也毫不含糊。
比如,
她曾经“20天通过高中音乐教资笔试”,
也顺利“保研逆袭”至心仪的院校。
2022年5月,
为了拍毕业照,
她把头发染成了喜欢的粉色,
还被一些网友要了“攻略”。
她如愿拍到满意的照片,
配文“在明媚的夏日开怀大笑”。
舌上有龙泉,
杀人不见血!
言论自由在任何地方都不是绝对的,
更不意味着个体或组织可以
信口雌黄、颠倒是非、恶语伤人
甚至抱团对他人进行舆论审判。
尤其在这个社交媒体横行的时代,
“言语”的威力是巨大的,
其造成的影响与损失往往是
难以估量、难以挽回的。
如今,
网络暴力已经成为互联网的一大顽疾。
但是国内外多个调查都证明,
那些充满戾气的恶毒言论
并非全部来自生活中的失意者,
相当一部分出自现实中的普通人,
其中不乏生活幸福的个体。
有的出于发泄,有的是无聊,
还有因为偶然的变故,
一些人在网络空间会突然表现出
极度的苛刻、冷酷与残忍。
也许,
这就是人性的幽暗吧。
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论负责,
不要心存法不责众的侥幸。
发言评论做到真实客观,
应是一个网民的基本素养。
如果这个标准再提高一点,
那还应该保持对他人基本的善意。
你的一句“无心之语”
往往会给人带来无限的烦恼,
并不是每个人
都内心强大、宠辱不惊。
无论你在经历人生的何种处境,
请避免将负面情绪发泄到陌生人身上,
用好“说话的权利”。
须知,
舌上有龙泉,
杀人不见血!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