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ChatGPT大火、不少头部企业围绕这一赛道官宣布局时,各种“蹭热度”的行为也层出不穷:有的推出“山寨版”ChatGPT服务,免费体验几次后高额收费;有的公司业务与人工智能毫无关联,却声称正在进行相关技术测试;还有些企业和个人正在试图密集抢注ChatGPT商标,涉及网站服务、广告销售等多个领域……
记者搜索ChatGPT相关公众号,可以找到不少“沾亲带故”的版本,Logo高度类似、形式基本雷同,但体验感却“天差地别”。有些开通会员需要收费9999元,有些只能免费体验几次就需要开通收费版,有的需要获取完整个人信息才可使用。
在资本市场,一些带有所谓“chatGPT概念”的上市公司更是在几天内或经历股价“过山车”,或收到交易所问询函。一时间,仿佛深耕技术储备、做好创新本分不是主流,趁着热点走个捷径、掌握“流量密码”才是“王道”。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之所以出现一窝蜂的不择手段蹭热点行为,无非是想利用信息差赚快钱,收割“韭菜”谋取暴利。这样的情形并非首次出现。每次有新概念成为“顶流”话题时,类似现象都会出现,量子科学、元宇宙、区块链等新赛道“火热”时,都曾有一波“硬蹭”的操作,专注于割韭菜、炒概念、蹭热度、搭便车、造故事。
然而,一旦热潮消退,回归现实的人工智能技术最终还是要比拼落地能力,以及是否能为客户创造价值、是否能够走出商业化道路等“硬性指标”。过度的炒作还会透支民众对科技创新领域的整体信任,甚至殃及一些踏实做事的“良币”,最终带来一地鸡毛。
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有逾60家A股公司因涉嫌“蹭热点”“炒概念”被交易所关注或问询,其中部分公司已被采取监管措施。一些蹭热点行为不仅可能违反知识产权领域的相关法律,还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法下的一系列侵权行为。
科技创新没有什么立等可取,与其碰瓷炒作企图收割“韭菜”,最终落得一番奚落嘲讽,不如埋头苦干赢取未来!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