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公益岗网格员,进社区为居民服务——
【资料图】
一户困难家庭的就业故事
核心阅读
为安置零就业家庭、城镇大龄失业人员等困难群体,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实施城镇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逐一走访调研、精准安排岗位。最近,记者走进一户困难家庭,倾听他们的就业故事。
清晨,端上热腾腾的饺子,薛蕾和丈夫张发林扶父母上餐桌,两人闷头扒饭,吃罢,凑到二老耳边,提高音量道:“爸妈,你们慢慢吃,俺俩去上班!”
老人连连点头:“找这个工作不容易,可得好好干!”
薛蕾和张发林是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延安路街道上清路社区居民。53岁的张发林患有严重的类风湿性疾病,无法干重活,老伴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日子过得紧巴巴。
帮扶及时到来。2022年,青岛市市北区实施城镇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主要安置零就业家庭、城镇大龄失业人员等就业困难群体,靶向式施策、精准化设岗、全过程把控、接续式提升,有力破解了就业困难群体就地就近就业难题。
“去年,俺俩通过招聘,一起上岗,加入了社区网格‘小组’,协助网格员服务邻里街坊。现在的日子,越过越有劲头!”薛蕾语调有力。
街道走访解难题
夫妻俩加入社区网格
“以前,每个月的20日,是我最愁的日子,因为那天是社保的银行扣费日。”回忆过往,薛蕾直言“太难了”。
两口子学历不高,年轻时张发林勤快,到处揽体力活,靠拉货搬抬重物为生。但是,后来患上类风湿,身体大不如前,全家的重担就落到了薛蕾身上。
但是,人到中年,找份工作并不容易,没学历,只能四处打零工,赚点微薄收入养家糊口。“有时候工资发放还不及时。”薛蕾说。
张发林为了治病,没少求医问药,没了工作,中间社保断了两年,结果买药住院开销骤增,二人才体会到政策的优惠,咬牙自己缴纳社保。“俺俩选了最低标准,每个月一共2000多元,这都要东拼西凑。”她摇摇头:“那时候,日子过得没滋没味。”
去年,这个家庭迎来转机。为解决困难群体就业,去年4月,市北区人社局成立了工作专班,到22个街道逐一走访调研,研究开发公益性岗位,设置就业人才、垃圾分类、网格综合服务、文明创建等11类5720个城镇公益性岗位,并明确岗位类别、安置对象、安置程序以及待遇发放等政策措施,由街道、社区统筹管理使用。
不久,这条政策信息便在薛蕾手机上弹出,紧接着,延安路街道人社中心的电话也随之而来。“俺俩一听,还有这好事?报名试试呗。”她说,没想到,真就成了!薛蕾和张发林加入了社区网格“小组”,协助网格员开展工作。
不光成了,还有惊喜。按照政策,市北区要求严格围绕“选、用、管、育、评”5个环节,摸排上岗人员家庭情况、身体状况、能力特长及个人意愿,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实现“人岗相适、人事相宜”。
上岗后,上清路社区党委书记姜捷了解到薛蕾两口子的家庭情况,将二人安排在家门口工作。“离家近,时间相对灵活,还能照顾老人,俺全家都欢喜咧,这样的日子有奔头!”薛蕾说。
时间灵活离家近
工作舒心干劲很足
咚、咚、咚……
7点多,薛蕾带上清洁工具,直奔聚仙路12号楼,敲响一户人家的门。这间屋子里住着姜老太,今年82岁,是老楼长,长期独居,血压高,存在安全隐患。借着扫楼的机会,隔三差五,薛蕾都来敲门探望。
门响片刻,姜老太笑盈盈出来,见是薛蕾,眼睛越发成了月牙儿:“嫚儿,来啦?”说着想拉她进屋。
“大姨,我不坐啦,打扫完还要巡逻呢!”薛蕾连忙解释。姜老太呵呵笑着:“那好那好,注意休息。”
“市北区由于人口基数大,在基层治理方面人手紧张,城镇公益性岗位的安置正好弥补了这个短缺。”市北区人社局副局长武河峰说。
工作来之不易,从培训到上岗,薛蕾两口子格外卖力。上清路社区是个开放式老小区,常住居民4000多人,每个网格只有2—3名网格员,处理信息摸排、走访入户、便民服务等10余项工作人手紧张。设置城镇公益性岗位后,社区增加了60多名网格服务人员。薛蕾和张发林包楼包户,每天打扫两个楼栋卫生、清理小广告、沟通邻里、维护楼道,天长日久,还成了邻里的“老熟人”。
上午,薛蕾和张发林穿行在居民区执勤巡逻,张发林脚下沉重,手眼却勤快。“这个活时间灵活,政府照顾咱,更得干好。”他说:“把社区当作自己家,就总有干不完的活。现在的生活很充实,我又有了用武之地!”现在,社区每周发布工作需求,夫妻俩总是第一个在群里报名。
姜捷说:“这类公益性岗位的扩容为基层工作添了抓手,让居民服务更加细致,沟通渠道更加畅通,实现了促就业与优治理的‘双向奔赴’。”
“去年疫情期间,俺俩都参加了社区的楼院消毒、核酸登记等工作。”薛蕾回忆,那时每天早上5点就开始工作。“虽然辛苦,但是既然有幸得到这份工作,就应该对得起这份关心,将政府的温暖传递给其他人。”
收入增加有社保
生活越过越有信心
在社区查看一圈,张发林略显疲惫,二人就近找到一间岗亭,推门而入,迎面扑来一股暖意。这是一处公益性岗位“爱心驿站”,里面配备了热水、座椅、卫生器具等,供工作人员休息放松。
拿起暖壶,倒上热水,坐在椅子上,薛蕾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每月岗位补贴2100元,社保费用政府承担,相当于收入达到3000多元,我俩每个月能赚六七千元。“俺俩这条件,既发工资,又缴社保,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市北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李普荣说:“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公益性岗位补贴待遇,是帮扶困难人员实现就业稳定和增收的途径之一。我们要帮助他们融入社会,实现家门口稳定就业,有效解决其就业难问题。”
去年,市北区共安置了5720个城镇公益性岗位,安置数量占全市的31%,累计发放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约1.2亿元,改善了全区近6000户困难家庭的生活。
“不光经济上有了保障,精气神也强多了。”薛蕾说:“参与社区工作,近距离接触社区工作者,让我们深受启发,在这个年纪重新找到了人生价值,重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心情都舒畅许多。”去年,薛蕾和张发林还被选为“星级公益岗网格员”。
接近傍晚,二人上报考勤,由社区定期抽查。为避免“吃空饷”“养懒汉”现象,市北区引进第三方人力资源机构,对公益性岗位进行动态管理,街道每月考核、季度评议:优秀的评选星级公益岗网格员,不合格的亮“黄牌”警示,连续两次“黄牌”将被调离工作岗位或者劝退。“公益性岗位并非一劳永逸。自去年6月份以来,根据考核反馈,我们已经动态调整了115人。”武河峰说。
去年7月,市北区还成立了城镇公益性岗位党支部,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将公益性岗位队伍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全流程,建立起‘厚爱’与‘严管’相结合的制度机制,真正让岗位‘活起来’、人员‘动起来’。”市北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区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萍说。(本报记者 王沛)
《人民日报》(2023年2月15日 13版)
责任编辑:王逸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