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城区传承好城市根脉,成为美轮美奂的“不夜城”“活力城”
(相关资料图)
—— 让历史的繁花重生为当下繁华
一眼百年,繁华始于斯。老街里,精神意义与物质价值并存。只要是青岛原住民,便会有老街里情结。与老街里有关的那些琐碎而平淡的快乐,清晰地勾勒出了几代青岛人的幸福指数与摩登指向。老街里所涵盖的也不仅仅是一个商圈的概念,而是浓缩见证了青岛跌宕起伏的都会传奇。
春节期间,2023青岛·市南首届新春“逛街里”节盛大启幕。老街里过往的繁花,在当下文艺范儿的里院文化、民俗市集和音乐盛宴中复活和重生为当下的繁华。不久前,市南区委书记王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市南区计划新引入商文旅项目50个,同时加速历史城区的文化挖掘,推出“阅城”计划,实现历史可阅读、街区可阅读;提升街区美化亮化,把中山路建成国内首个历史街区“元宇宙”,让历史城区在传承好城市根脉的基础上,真正成为美轮美奂的“不夜城”“活力城”。
老街里人流如织。
青岛时尚文化根脉的缘起
有人说,老街里是老青岛留下的摩登旧影。如果青岛的新区是世界的,那么以老街里为根基的老城区,就是最青岛、最本土的地界。这正如每一座城市,总要有这样一个游离于浮躁之外的主流道路。在滴水穿石的时间面前,它倔强地保持最执拗的姿态。
本地人管妇女儿童商店叫“老婆孩子商店”,青岛摩登暗语的一种。它的“芳邻”是盛锡福帽店,据说开国大典上,领导人所佩戴的帽子就是这里生产的。北京的盛锡福,是青岛的分号。
第一百货商店侧面有个极窄的旋转楼梯,不少皮孩子在那里玩过抓特务的游戏。与楼梯这侧一路之隔的是青岛饭店,一群群的人在那里排队买青岛大包,然后站在路边吃。有人边吃包子,边从饭店的窗外往里面张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能在饭店吃小炒、喝啤酒的,如同于当下在米其林餐厅享受吧。卖包子的地方在1993年成为青岛第一家肯德基餐厅,那热闹的场面可以用时下的春运脑补。
工艺美术商店四楼当年有不少洋气、个性的精品。东西有品质,价格自然也高端。民众物质消费水准差异不大的年代,能在这里购物,算是相当有实力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刚开始流行24K黄金首饰的时候,所有的金饰一上柜马上售罄,挑款式是不可能了,能抢上便是王道。
与中山路有点距离的老文物商店在平度路上,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捡漏”的人,到现在都有着“马未都”式的得瑟。彼时,文物商店的东西多从民间征集,珍品不在少数。如何珍贵?2011年,青岛文物商店322件三级以上的库房文物,在警车开道、防弹车护送下,正式成为市博物馆的永久收藏。此为佐证之一。
海泊路的震泰服装店门口,每年总会有一段时间,马路上搭起临时的棚子,用来销售出口转内销的物件。出口的小红三尖头皮鞋、绣花的真丝粉红睡衣、精美的钩花桌布、沉甸甸的皮草大衣……放到现在依旧称得上时尚。
嘴馋的人不能忘却青岛食品店,“馋猫们”得攀爬大约十阶楼梯,才能触摸到美食的快活林。彼时,食品店的点心、糖果、干货并不是寻常物资,想来,那长长的台阶,是给某些人折返回来的一个缓冲。美食的诱惑,终要向钱包的羞涩投降。
那物资匮乏时代的喜悦,那种懵懂中对所谓时尚的启蒙,那种拥有人生第一件宝贝的幸福感,那种与恋人拥挤在人流中第一次牵手的心动,那种与父母吃青岛大包时被赋予了极大乐趣的童年记忆,至今依旧撞击着无数青岛人心底最本真、最柔软的地方。
老青岛有这样一个顺口溜:“头戴盛锡福,脚踏新盛泰,手戴亨得利,吃饭劈柴院,有病宏仁堂,听戏上华乐。”短短几句,包含了老街里的六家老字号。1930年代的青岛,老街里商圈商业门类涉及绸布、洋服、百货、烟草、电器、木材、染料、土产、金银器、药品、照相、银行、理发等近30个行业,几乎无所不包。
彼时的老街里,不仅是青岛流行元素的策源地和发布地,也是全国有名的商业街。从任何一条平常的街路纵深下去,都会有你熟悉热爱的商店,亲切蓬勃地豁然在眼前展开。这些商店对于青岛女孩就像是一个魔法盒,打开它,拥有它,便是那条街最靓的“嫚儿”。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街里的繁华达到顶峰。上街里曾是每个青岛人的保留节目,是青岛人的精神家园,青岛人摩登意识的入门之处。那时候,青岛人无论何种身份地位,都会定期来老街里,如同上海人逛南京路,北京人逛王府井,其目的已不在消费而更在一种精神归望,充溢着一种类似朝圣般的归属感。
繁华之源点亮新“青岛文化”品牌
把背景拉回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迎来第一次移民潮。青岛的民居,除了精英所居住的小洋楼和底层百姓群居的大杂院,亟待推出中庸的契合中产阶级日常生息的建筑。于是,介于小洋楼与大院气质的里院,踏实地蕴藉并延续着城市原味的地气,成为青岛老城区的主流街景。里院作为青岛的建筑方言,融会贯通着精彩的城市文脉与精准的时代印迹,与北京的四合院和上海的石库门一样,是中国建筑的一种魅力表情。
今年“逛街里”节举办期间,一场以“烟火记忆”和“家园重生”为主题的逛街里·百年里院人文艺术展,唤醒了太多老青岛人浓浓的记忆和情感。近年来,市南区深入挖掘西部老城区历史文化积淀,对老建筑进行盘活、更新和改造。自2019年,百年里院正式开始实施城市升级的功能改造和大力进行新业态植入。
新开街的“三江里”老里院,时尚潮流与市井烟火碰撞出崭新的文化氤氲。这其中,里院书房尤其“吸睛”。里院书房负责人孟繁荣,同时也是小红楼美术馆和小岛日记的创始人,他表示,小红楼美术馆以文化特色深耕老街里而尝到了“甜头”,这次将里院书房开在青岛知名的老里院“三江里”,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有文艺情调的“光阴故事”。
这个书房以老里院画册、老西镇、老街道等为特色,免费阅读结合网红饮品、里院大碗茶、民国风快拍照相,准备打造黄岛路里院片区“精致书房”第一网红店。“今年,书房还准备请文史专家开设讲座,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让这里成为讲述青岛故事的斑斓窗口。”孟繁荣表示,今明两年他们还准备在老街里布局五家与文化休闲有关的直营店铺,分别涉及书店、绘画、文创等文化类业态。“虽然曾受疫情影响,但位于老街里的小红楼美术馆和小岛日记依旧取得了不错的经营业绩,所以我们带着感恩的心态继续助力老城发展。”孟繁荣对老街里的前景非常看好。
赞一文化机构负责人邢彭昌对老街里的蓬勃,同样拥有自信感满格的畅想:“很多青岛人是有老街里情怀的。老街里‘归来’是大家的美好期待,也是青岛大文化概念的选择与必然。”邢彭昌表示,他目前经营的油画博物馆位于市南区东部,如果有合适机会,准备在老街里再开设一处水彩博物馆,让市民和游客感受青岛“水彩之都”的艺术魅力。“老城区最核心的就是艺术气质,现在这里是城市文化旅游的中心,就应该集聚博物馆、美术馆、书店、咖啡馆等文化类场所。”邢彭昌认为,开一个新的博物馆短期内是不赚钱的,但把文化做起来,人自然就会集聚。
中山路曾是青岛老字号最集中的商业街,1994年在中山路74号开设的凯菲冰激凌专卖店,成为很多青岛人甜美的记忆。青岛凯菲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董兆昆表示,作为本土的食品品牌,凯菲此前曾推出过五月的风、栈桥、天主教堂、大学路网红墙、奥帆中心等青岛地标文创雪糕,受到游客的追捧。今年他们想继续用“地标雪糕”一景一韵讲好老街里、大鲍岛和老里院的故事,丰富游客对青岛景点的感官印象和合影拍照的新视角。
对老街里怀有特殊执念的还有影视人。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常务副总裁李锋表示,青岛市尤其是以老街里为代表的老城区一带,作为特色建筑、保护建筑最多的区域,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青岛故事,可谓是文艺与市井完美结合的“天然影棚”,非常适合剧组取景。下一步,他们将在打造“青岛摄制”文化品牌的同时,深耕“老街里”的拍摄取景地元素,提升“青岛出品”和中国北方影视旅游目的地的影响力、传播力。
更多节庆元素让老街里活力焕发。
记者手记
曾经,老街里作为青岛最火的商圈,其商居功能已经被分散到城市各处。时光向前,当下老街里的鲜明标签除了街景的独树一帜,其灵魂所在正是老城的“文化自信”。这里作为青岛文化旅游的闪光点,其出圈破阵的最大魅力莫过于“像风一样自由”的文艺感召力。如同珠玉在前的成都宽窄巷子、丽江古城等,市民和游客更多被青岛本土特色的风情、风物和风景所吸引。老街里以文化内涵为底色的休闲逸致、文艺清新,成为流量与留量最忠诚的双向奔赴。在这个奔跑的过程中,突破青岛本土文化表现力相对薄弱的瓶颈,需要静下心来沉淀一下,做青岛自己的文创和品类才更符合老城区复兴的理念。我们需要下大气力挖掘和培育符合本土文化特点的餐饮、住宿、杂货、甜品、饮品、书店、展览等不同行业、不同品类的文创产品。这同时需要一群有想法、有能力的创业人才,手上有现成的产品、有成熟的架构,经过市场认可的模式,集聚在一起,把老街里“炒热”。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崔燕/文 王雷/图)
青岛日报2023年2月6日9版
责任编辑:臧婷
(作者:崔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