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国内 > 正文

古籍里的青岛:《崂山志》里看崂山

2023-02-01 07:25:10 转载出处: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唐·李白

每到盛夏时节,众多游客纷纷来青访寻以其秀丽的自然景观与丰厚的人文积淀而名闻天下的“海上第一仙山”——崂山,它在岁月长河中走过了两千多年,文脉传承贯古今,也不乏文人墨客的赞美;崂山的才气,也是古代名仕们创作的灵感之源。千百年来,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僧侣羽士慕名而来者众矣,他们或居,或游,或记,或诵。而其中,黄宗昌所撰的《崂山志》作为崂山文化的第一部记录文献,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明代进士黄宗昌撰写《崂山志》

《崂山志》由明代进士黄宗昌所撰。黄宗昌,即墨人,在崇祯十年(1637年)时他辞官归里,在崂山康城书院南建了玉蕊楼并隐居其中,这期间,他翻山越岭,涉水跨河,寻胜探奇,遍访崂山宫观庙宇,结交长居崂山的和尚道士,也结交了颇多的诗人大儒及隐居于此的文人墨客,他遍问山中古今事,抄写碑刻铭文,搜集其他各类资料,最终撰成青岛第一部崂山志书。此部著作杀青于明末,在顺治年间,志者还特别增补了《王御赤大节》及高弘图死节之文字。后黄宗昌之子黄坦又增补了《栖隐·张允抡》、《仙释·自华上人》、《仙释·慈沾上人》。

作为第一部详细介绍崂山情况的文献资料,由于明末清初时森严的文字狱使得其成书后只有抄本传世,在推迟了近三个世纪后的民国五年(1916年)才有全本《崂山志》的刊本问世,由即墨黄敦复堂出版,即墨新民印书局印刷,全书共分“考古”“本志”“名胜”“栖隐”“仙释”“物产”“别墅”“游观”八卷,正文前有顾炎武、宋继澄、张允抡序及黄宗昌的自序,卷末附录记邑人王曦如死李事,并有黄坦《崂山志记言》及十世孙黄象冕所做的跋。全书六万多字,其中明末名士顾炎武所作的首序,略述了崂山景物并考证了山名之由来成因等,为本文增色不少。

独具特色的崂山历史文化文献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崂山志》的再版本在民国五年(1916年)版本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周至元(1910-1962年)的《游崂指南》并“名胜题咏”,《游崂指南》按游山线路对崂山的自然景观进行了全面的介绍,而“名胜题咏”则搜集了从李白到康有为等历代诗人题咏崂山的各体诗歌共46首,使之成为独具特色的崂山历史文化文献。

虽然《崂山志》的面世历尽波折,耗时三个多世纪,但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春,海阳诸生毛淑璜在黄氏后人处见到了此书抄本,于是如获至宝,“始以其 《名胜志略》一卷付之剞劂”。此书实际是将《崂山志》卷三之《名胜》篇单独刻印而成,由山东即墨人郭廷翕(字虞受,号冷亭,乾隆辛酉举人,工诗善书,精篆刻)作注,卷首除选录了原抄本中宋继澄的《崂山志序》外,又有胡典龄序,卷末还有栖霞人牟相廷(山东栖霞人,由于科举文写得好,经学名家赵佑誉之为“山左第一秀才”。清阮元《小沧浪笔谈》卷二记载“栖霞牟廷相,能以古文为时文,诗亦古雅可诵”。)所写的跋语,虽然 《崂山名胜志略》的刻印距《崂山志》成书已有160多年,而且只印了原书八卷中的一卷,但这毕竟是《崂山志》的第一个刻印本,而且是注释本。

传播崂山文化的第一“志书”

《崂山志》里阅名胜,其字里行间即将一幅关于崂山的山水画卷展现于我们眼前,望上清宫: “山峰峻极,群岫蜿蜒,完密而宏阔,藏聚不露。栖真者于此得静力焉。宫前两银杏树,大可荫数十人,深潜中物候,若自为有余者。宫旁有石洞,有朝真桥、迎仙桥,洞跨二桥上。息机之士,宜其入而不出也。” 观刁龙嘴:“东临大海,其西峰峦秀拔,南北延亘六七里。秋深,红叶在山,令人依依其中,不欲去。”探九水:“一水,大石累累万状,当涧横斜卧,人寻其易履者,转折渡之。水涌来,触石激而声闻震谷。”“二水,叠石排空,如壁立,如蹲踞,如十人坐至百人坐,错落涧中,或径其上,或回环乃得过。……秀壁在侧,清流潇洒,幽潜之入,人可以忘归。” ……

崂山之美不仅在于风光秀美更有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发掘了崂山深处的文化内涵价值所在。品味崂山风光更要体会崂山的历史文化所在。《崂山志》以雅洁的文字、缜密的结构、清楚的条理,且深寓卓然郁勃之气,使之成为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完整的崂山志书。它不仅增进了人们对崂山的认知和兴致,亦渐而使崂山成为浏览圣地,成为青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责任编辑:王逸群

标签: 文人墨客 自然景观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