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国内 > 正文

首次发布!青岛151家“小巨人”企业获“精准画像”,表现出高成长性特征

2022-12-22 06:16:04 转载出处: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151家“小巨人”企业获“精准画像”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指数首次发布,围绕8个维度展开评价比较

青岛专精特新“小巨人”什么样?在日前举办的青岛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指数发布暨颁奖仪式上,青岛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指数首次发布,勾勒出“小巨人”企业的基本轮廓和显著特征。


【资料图】

青岛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展指数属国内首创,由蓝海股权交易中心联手相关机构共同设计编制,采用“4+2”六大维度、三层体系、“60+N”等指标体系,既充分考虑专精特新企业特点,同时凸显了专业、精准、特色、创新的指数特色。该指数报告主要围绕经营指数及科创指数两个方面编制,以青岛15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据为样本,通过数据收集、梳理、清洗、分析并结合大数据模拟、云计算和AI技术等,整体分析“小巨人”企业的发展情况,形成指数报告,可为金融机构、政府、企业服务,达到助投、助贷、助企、助政、助招多重效果。

通过资产规模、营业收入、研发投入、研发人员占比、专利数量、制定行业标准、纳税、就业人数八个维度的评价比较,报告还从15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评出了十强榜单。

据介绍,此次发布会由市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市民营经济局、市金融监管局、市工商联等联合主办,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承办。

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六

“小巨人”企业是优秀中小企业的“排头兵”,数量与GDP呈现正相关性。

在“小巨人”企业的培育上,青岛十年磨一剑,逐渐成为专精特新“小巨人”诞生的热土。151家“小巨人”企业平均注册资本8300万元,资产主要分布于1亿元至10亿元之间,从事细分领域平均年限约16年,2021年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25%左右,在行业内具有越来越高的市场地位。

从区域分布来看,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青岛“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第六位,在深圳、宁波、杭州、武汉、成都之后。在全省,青岛位列第一,约占山东省总数的20%。无论从全国、全省、全市企业分布看,“小巨人”企业的数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契合,可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从行业分布来看,青岛“小巨人”企业主要分布在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数量相对偏少。青岛24条重点产业链分布117家“小巨人”企业,其中以智能制造装备、先进高分子及金属材料占比最高,合计占比超过整个产业链总体的30%,说明新产业、新技术仍是青岛需要拼抢的“新赛道”。

表现出高成长性特征

“小巨人”企业体量虽然不大,但掌握了所在领域的不少“绝活”。

报告显示,青岛“小巨人”企业收入增速较快,表现出高成长性特征。2021年“小巨人”企业总营业收入较2020年增加21.44%,110家企业营业收入增幅超过10%,其中6家企业营业收入增幅达到100%。同时,青岛“小巨人”企业创新成果显著,共计拥有14000余项专利,有效专利8500多项,主要集中于专用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作为主要起草单位制定的已批准发布标准数量达300余个,平均每家超过2个。

报告还显示,2020年青岛市“小巨人”企业研发投入总额为23.15亿元,2021年研发投入达到30.50亿元,平均每家企业研发费用达到2019.82万元,增幅达到31.75%。2020年研发经费占营业收入比重为5.34%,2021年研发经费占比为5.8%,说明“小巨人”企业越来越重视研发投入,创新意识不断加强。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小巨人”企业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亦积极借力资本市场加速发展。从直接融资来看,8家“小巨人”企业完成上市。从间接融资看,实现银行贷款的“小巨人”企业数量和总金额逐年提高,平均贷款金额分别为2019年2336万元、2020年2990万元、2021年3150万元。2021年76家企业获得银行贷款,总金额近24亿元,说明“小巨人”企业更容易获得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认可。

需建立系统性综合培育体系

青岛“小巨人”企业总体发展趋势向好,在研发能力、创新能力、收入水平、融资情况、专业化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成长性。

不过,报告也指出青岛“小巨人”企业仍存在行业偏传统、规模普遍偏低、上市公司数量少等短板,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发展与地方产业基础、营商环境、政策助力密不可分,要推动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还需建立系统性综合培育体系。

如何让“小巨人”企业更好地成长?

报告建议,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政策赋能,参照深圳、宁波等地先进经验,制定出台“专精特新”专项扶持政策,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打造资源链接型、信息集成型的招商引资模式;加速推进“卡位入链”,提供市场赋能,重点招引和培育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4.0等“硬科技”赛道企业,持续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卡位入链”;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提供资本赋能,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发展,加大金融对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发挥创投风投优势,设立专精特新企业专项基金,同时研究建立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奖励机制;构建技术创新平台,提供研发赋能,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鼓励“专精特新”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对人才开展定向培养;推进数字化转型,提供智能赋能,优化重点行业数字化发展路径,建设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数字化应用场景,探索基于产业链平台的模式创新和服务创新路径。(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

青岛日报2022年12月22日2版

责任编辑:臧婷

(作者:周晓峰)

标签: 营业收入 企业发展 青岛日报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