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已到了知天命的年龄,闲不住的杨殿民在一番考察后,还是毅然选择了进军眼下最为艰难的餐饮业。这名从国企单位辞职,走南闯北的新疆汉子,从年轻时就喜欢折腾。在全国多地开过饭店的他,定居青岛后,还是决定开一家新疆风味饭店,既为自己和媳妇总也改不了的味蕾,也为让岛城更多市民吃上正宗新疆美食。虽然开业一月就碰上了疫情,但在他看来,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在烟气氤氲间,饭店早晚会走上发展快车道。
(资料图片)
五旬大叔走南闯北开饭店
4日上午9时许,记者来到位于延吉路上的高台阶新疆风味餐厅时,远远便看见餐厅前排起了长队。走近一看,排队人员并不是等待进入餐厅的食客,而是在等待做核酸的市民。“虽然排队人群就在餐厅门口,影响了人员就餐,但这些人群也给饭店带来了人流。”个子不高,穿一身干净的厨师服,讲带着新疆口音的普通话,这是杨殿民给大家留下的第一印象。今年50岁的杨殿民,老家在新疆昌吉州奇台县。杨殿民的爷爷,从陕西前往新疆谋生,此后一家人便在新疆扎根。杨殿民兄弟姊妹十一人,他在家中排名第十。或许是受在县招待所干厨师的姐夫影响,从小他就对做饭格外感兴趣。平时在家,也是他负责给父母做饭。
杨殿民在岛城开起新疆风味饭店,让更多市民吃上正宗的新疆美食。徐常青 摄
日积月累,杨殿民喜欢上了锅碗瓢盆,爱上了烟火气息。杨殿民的妻子老家在青岛,1991年便从新疆回到了岛城。两人在新疆是同学,长久相处产生了感情,虽然青岛和新疆相隔上千公里,但距离并没有阻挡两人相恋。“结婚后我们分隔一方,他在新疆我在青岛。”当时,杨殿民在新疆一家国有大型银行工作,两点一线的生活,让他慢慢有了改变的冲动。2005年,在经过多番考察后,他和朋友一起在河北开了一家饭店。“虽然说喜欢烹饪,但真正开饭店和在家里做饭还是有差别的。”这次经历,让杨殿民积累了餐饮业的从业经验,也积攒下了人生第一桶金。
此后,因为妻子被短暂调到北京工作,他又在北京开了一家饭店。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在北京的饭店最终没有打开局面。今年夏天,他关掉了饭店,回到青岛陪伴妻子。
多方考察决定从事新疆美食
杨殿民的儿子,大学毕业后留在上海,妻子在一家房产公司上班。回到青岛后,他享受了一段悠闲时光,但他是个忙碌惯了的人,闲久了浑身都感觉不自在。“眼下也没什么负担,不如好好享受生活。”妻子劝他安心休息,把身体养好,可杨殿民却想着开饭店。“我们新疆人从小养成的胃,格外喜欢新疆美食,即使出来这么久,没事的时候,我们还是喜欢到处去寻找新疆风味的饭店。”杨殿民告诉记者,不只是他们夫妻,妻子在青岛的亲戚朋友也都喜欢新疆美食,在大家的支持下,他决定重操旧业,在青岛开一家正宗的新疆风味饭店。
开饭店,说起来容易,操作起来难。最难的首先是选址,杨殿民花了三个多月时间,在市内四区选址,有的要么地点偏小,有的要么租金偏高。从夏季选到秋季,最终发现了延吉路这处地址。
“以前是个烧烤店,因为各种原因,店主不愿干了,我们就把它盘了下来。”谈好租金,杨殿民又从北京将当年跟着自己的厨师“挖”了过来。这些厨师都是新疆籍,且都从业多年,可以做出地道的新疆烤面包、拌面、沙盘鸡等美食。10月6日,饭店正式开张,杨殿民既当老板又是厨师,还兼职采购员,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凭借着附近有金陵居民小区等便利条件,虽然刚开张不久,但高峰时饭店一天流水能达到近万元。
免费美食送给防疫志愿者
正当他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时,疫情突如其来。“当时我们刚好开业一个月,看着每天在饭店门口排队等待做核酸的人群和忙碌不已的志愿者,我们心里很不是滋味,总想着干点什么。”11月6日,杨殿民把服务员从宿舍叫了过来,在饭店里忙碌了一上午,为志愿者制作新疆美食,打包后送了过去。
杨殿民(左一)带领员工免费给防疫志愿者送饭。 徐常青 摄
“看到我们送来美食,志愿者们既惊讶又高兴。”杨殿民说。金坛路社区相关负责人也为杨殿民心系公益的热情所感动,一个劲地表示感谢。“别的忙帮不上,我们就尽己所能,用热气腾腾的美食给志愿者补充能量。”
无论饭店客流如何,杨殿民一再和服务员强调食材的重要性。前期因为新疆和青岛快递并不是很通畅,有些食材运不过来,杨殿民宁可在菜谱上擦掉这道菜,也不愿选择用其他食材替代。也正因为对食材的讲究和口感的传承,杨殿民的饭店虽然开业时间不长,却得到了众多热爱新疆美食的顾客追捧。采访当天,数十名食客就是从朋友口中得知特色小店慕名而来。“走南闯北大半生,这个饭店就是我今后奋斗的依托了。”杨殿民告诉记者,到了知天命的年龄,他已不想再到处去折腾了。打算明年妻子退休后,两口子将用心操持这个饭店,让更多青岛人在就餐时有别样的选择,品尝地道的新疆口味。(观海新闻/青岛晚报记者 徐美中)
责任编辑:岳文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