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国内 > 正文

青岛科技为神舟十五号顺利升空装上“千里眼”“顺风耳” 世界时讯

2022-11-30 05:59:42 转载出处: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11月29日23时08分,搭载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费俊龙、邓清明、张陆3名航天员踏上飞天圆梦之旅。

神舟梦圆,安全第一。与以往多次参与航天工程一样,在神舟十五号发射的过程中,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二研究所(以下简称“22所”)、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团队等为代表的青岛科技力量提供了全方位的“贴身服务”。


(资料图)

“22所”在神舟十五号发射现场的保障队伍

58台(套)装备提供无死角、全方位“贴身”服务

在此次发射中,“22所”组建了由15人组成的现场保障队伍,在任务现场提供技术保障。“22所”载人航天任务团队负责人宋磊告诉记者,为确保安全发射,“22所”此次参试装备共58台(套),涉及无线电搜索定向、航天员应急通信、返回舱无线电紧急示位、综合搜索态势系统等多个类型,新研装备种类多、数量多,保障点位多、分布广,搭建了一张海、陆、空协同的立体化搜索定向网,为神舟十五号发射提供无死角、全方位、全覆盖的“保姆式”贴心保障,确保航天员安全启程。

宋磊说,在神舟十五号发射任务上升段,如果返回舱发生应急返回,“22所”布设于东风着陆场以及陆上、海上多个应急着陆区的搜救定位装备和人员会第一时间“定位”到返回舱,并引导搜救力量快速抵达返回舱落点。“我们的人员和设备,是确保航天员安全的重要保障,在此阶段,最好是‘备而不用’,但必须‘常备不懈’。”宋磊说。

等神舟十五号和神舟十四号顺利“交接”后,在神舟十四号着陆回收阶段,“22所”的系列搜救定位装备就要“唱主角”了。在东风着陆场,搜索定向网将保障返回舱从出“黑障”开主降落伞,到着陆的全过程跟踪定位,确保第一时间找到返回舱。

“22所”为航天任务保驾护航的核心,便是其自主研发的定向仪产品。这一“黑科技”就像“千里眼”和“顺风耳”,即使在茫茫黑夜中也能“看”得清楚、“听”得真切。由于采用了这种无线电“呼叫——应答”工作模式,定向仪不同于雷达、光学等其他搜索手段,受外部环境因素影响更小,从而能够全天时、全天候、无盲区对返回舱定位,尤其在夜间和恶劣气候条件下,这种优势更加凸显。

“定向仪装备在运输机、直升机、搜索车辆、救助船舶等多样化的搜索设备上,能够接收返回舱发出的‘呼叫’信号,从而确定返回舱的准确位置,甚至可以提前了解到返回舱内航天员的状态。”宋磊说。在返回舱着陆回收任务中,“发现243信标”“243信号跟踪正常”这两个关键任务节点是返回舱顺利开伞、正常返回的主要判据,均由定向仪保障实现。

信息处理的智慧“大脑”,为搜索任务争取宝贵“提前量”

如果说定向仪是搜救网络的“眼睛”和“耳朵”,那么在本次任务中装备的“直升机前舱搜索引导系统”就是空中搜索平台的“大脑”了。由于采用了机器学习、多源信息融合等先进技术,这个“大脑”智慧、高效、友好,它不停地收集雷达、光学、导航、遥测、通信等“眼睛”“耳朵”收集的信息并进行高效处理,然后以最简洁的描述进行“翻译”。

在这个“大脑”的支持下,搜救直升机可以针对着陆场现场的多源搜救信息进行智能决策,为飞行员提供精准引导;还可以与北京指控大厅落点预报数据精准同步,在上千公里之外预知返回舱的运行轨迹,为搜索任务争取了宝贵的“提前量”。

正是因为这“智慧大脑”和一双双“千里眼、顺风耳”的加持,航天工程的着陆场系统真正实现了“舱落机临,舱落人到”的目标。宋磊表示,为确保万无一失,“22所”整合全所优势力量,从思想动员、人员组织、设备物资等方面都进行了充分的准备,任务团队所有成员在发射前4个月就进入“备战”状态,对所有参试装备进行严格质量复查,精心实施了多次对接测试、训练、演练。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9月21日由中国政府批准实施,代号“921工程”,今年是工程批准立项实施30周年。“22所”载人航天任务团队伴随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启动而成立,代号便是“921”。30年来,“921”团队始终坚守为航天器着陆回收提供科技支撑这一初心使命,几代人接续奋斗,创造了我国航天器着陆回收史上第一台“车载定向仪”、第一台“船载定向仪”、第一台“机载定向仪”等多个“第一”。

同样为我国多项航天工程提供过发射护航的空间碎片监测与低轨卫星组网联合实验室(青岛理工大学)团队在此次任务中也没有缺席。作为团队带头人,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特聘专家赵正旭介绍,团队研制的深空探测实时三维可视化技术最大的作用是让整个发射和飞船在轨运行过程都可以实时化、直观地呈现在地面工作人员眼前。“飞船在轨运行过程会产生海量数据,这套系统可以将数据在0.1毫秒内进行解读,并实时驱动地面控制中心屏幕上的模型调整姿势,确保了神舟十五号的飞行‘姿态’尽在掌握。”赵正旭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耿婷婷 通讯员 黄琳 宋磊)

责任编辑:孙飞

(作者:耿婷婷)

标签: 载人航天 航天工程 第一时间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