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郎山下、大渡河畔的原始森林中,生活着全国四分之一的鸟类,五分之一的兽类、蝶类,大熊猫数量达到78只,为了守护这里的生态环境, 一支顺应大熊猫国家公园综合执法改革的公安队伍应运而生——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县警察大队。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大熊猫国家公园成为中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公园之一。大熊猫国家公园由四川省岷山片区、邛崃山-大相岭片区、陕西省秦岭片区、甘肃省白水江片区组成,规划面积为2.2万平方公里,分布有1340只野生大熊猫。而作为全世界首只大熊猫发现地的四川省雅安市,其下辖的天全县,被誉为“川西走廊上的生态家园”,是首批“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生态体验先行试验区”,公园面积占全县幅员面积的64.7%,是大熊猫、川金丝猴、四川羚牛、小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的重要栖息地。
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县警察大队民警守护着群山,倾心呵护大熊猫国家公园里的每一个精灵,他们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熊猫警察”。近日,南都记者走进天全,探访“熊猫警察”的故事。
(资料图片)
远山巡护
清理非法布设的猎夹,打掉盗猎盗伐团伙
据天全县副县长、县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罗洪康介绍,2022年5月24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县警察大队正式成立。天全县公安局探索出以熊猫警察大队为主体,“一支队伍”管执法、“一个平台”作支撑、“五项机制”畅运行、“三大保障”强基础的“1153”综合执法改革新模式。明确熊猫警察大队与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县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合署办公,熊猫警察大队长兼任综合执法大队长,涉及林业、自规等生态环境101项综合执法事项和应急管理(森林防火)等35项联合执法事项逐渐明晰,实现“一体调配、一体执法”。
2022年5月24日,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县警察大队正式成立。天全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开展远山巡护、救助受伤的野生动物是“熊猫警察”的日常工作。
熊猫警察大队大队长王勇介绍,每年的冬季,“熊猫警察”大队会联合二郎山国有林场、喇叭河自然保护处等单位,组织10余人队伍开展远山巡护。
二郎山的东坡终年云雾缭绕,在原始森林中年降水量甚至高达2500毫米以上。冬季的山里,到处是冰柱、冰挂、冰瀑、冰河。早上6时许,伴着小雪,巡护队伍在海拔1900米的大熊猫国家公园黑旋沟管护站集结,由经验丰富的老队员探路,每个人都背上30余斤的行囊和装备整装出发。队员们需要穿过茂盛的密林、跨过结冰的溪流,还要攀爬险要的峭壁。
行进途中,队员们要不时记录沿途植被状态,勘查各种动物的粪便、脚印,还要清理不法分子布设的猎夹、猎套。历经9个小时的跋涉,队伍才能到达营地——海拔3114米的索索棚沟(小地名),队员们将在这冰天雪地的营地驻扎10天。
每天夜晚,为了防止野猪、黑熊等野生动物袭扰,队伍每两小时会安排两名队员值班,负责驻地安全和添加柴火。深夜的山林,伴着凛冽的风声,时常传来动物的叫声。
天刚亮,队员们吃过早饭和整理装备后,要根据实际情况,分为3到4组,从不同方向展开巡护,主要负责收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信息,继续清理猎夹、猎套,并对野外红外线感知设备进行更新维护。
王勇说,这样的远山巡护,每年都要以冬季为重点开展5次,巡护覆盖面积达到600平方公里。经过这几年的坚守和努力,远山巡护队共打掉盗猎盗伐团伙2个,清理猎夹、猎套230件,收集数据6000余条。
2022年5月,天全大熊猫国家公园“熊猫警察”和管护员救助一只受伤的水鹿。殷后盛 摄
救助野生动物
斑羚母子团聚,“小鵟”伤愈放生
去年7月,“熊猫警察”正在熊猫公园内宋家坪(小地名)巡查时,听见草丛有疑似动物哀鸣,经过一番寻找,在一山洞附近的草丛中发现一只刚出生不久的斑羚。民警冯志远将其带上车后,决定将其送往救助站进行救助。在与救助站联系后,工作人员告知民警,野生斑羚在与母体走散后,母体会寻着气味寻找小斑羚,建议原地放生。
冯志远将小斑羚留在发现地,并躲藏在远处密林,随时观察它的状态,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两个小时过去了,突然听见山洞上边的林子不断传来成年斑羚的叫声,然后看到一头成年斑羚走向山洞,同时小斑羚也不断发出叫声,看到斑羚母子团聚后,逐渐消失在视线中,躲在远处的冯志远倍感欣喜。
去年8月,“熊猫警察”接群众报警,称“刺楸坪(小地名)河对岸,一只像是鹿子的动物藏在靠山边的杂灌林里,一瘸一拐,疑似受伤”。“熊猫警察”赶到现场,初步判定是只成年水鹿,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右前蹄已骨折,前肢有血痕,半支角折断,分析是同性争夺配偶失败被打下山崖导致受伤。
时值汛期,河面又无桥梁可过,河水湍急,民警吕春海联系挖掘机,先后三次将救援人员送过河,将受伤的水鹿抬上挖斗送过河,送至野生动物救助站。
去年初冬,“熊猫警察”大队接到一名喇叭河镇的群众报警,在自家的鸽笼旁边发现了一只“老鹰”(地方俗名),可能在捕食鸽子时受伤。大队民警到达现场后,经过辨认确定,这是一只亚成体的普通鵟,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当时,这只普通鵟发现有人靠近,嘴里不断发出鸣叫,奋力拍打翅膀,但是无法飞行,显得十分慌张。民警冯志远戴上防护手套,将普通鵟带回大队办公室详细检查伤情,确认伤情无碍。民警将它放养在办公室外的阳台上,并买回鲜肉喂食。 两个月后,民警将“小鵟”带到救助地点附近,将其放归大自然。
“每一次成功救助后,动物们清纯的眼神,都能让我感慨良久。”民警吕春海回忆放生时的情形,颇多感慨。
天全管护总站工作人员殷后盛介绍大熊猫国家公园智慧管理平台,智慧大屏实时监控园区内的情况。南都记者 梁建忠 摄
“智慧公园”建设
对闯入人员语音提醒并报警
近年来,天全积极推进“智慧公园”建设,实现集森林防灭火、生物多样性监测、访客监管、打击违法盗猎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管理。
2月15日,在位于天全管护总站喇叭河宋家坪的大熊猫国家公园智慧管理平台指挥室中,南都记者看到,一张智慧大屏,分屏展示园内各个区域实时场景,其中一片区域一群野生藏酋猴正在林内活动。
据管护总站工作人员殷后盛介绍,“近年来,天全积极推进‘智慧公园’建设,实现集森林防灭火、生物多样性监测、访客监管、打击违法盗猎等功能为一体的数字管理。通过在公园主要出入口、野生动物迁徙通道和集中活动区域安装前端感知源,实现对野生动物的全天候保护、监测。”
与传统的调查方式相比,该系统不用安排专人回收数据,通过后台操作,可对发现的野生动物种群进行长时间移动跟踪,及时准确收集点位坐标、数量结构、栖息生境、取食偏好、活动规律等信息,实现原生环境下的“零干扰、全过程”研究,解决了传统调查方式效率低、覆盖面小、精准性不高等问题。同时,该系统还具有实时火险火情报警、人员非法闯入预警等功能。
去年以来,管护总站工作人员在喇叭河区域相继监测到大熊猫(实时传输红外相机)、川金丝猴、小熊猫、四川羚牛、绿尾虹雉等珍稀动物活动画面以及黑颈鹤等候鸟迁徙的画面。
智慧大屏显示管护总站工作人员在喇叭河区域监测到的小熊猫活动画面。南都记者 梁建忠 摄
此外,在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片区内看似普通的300余个界碑界桩,实则暗藏“黑科技”。公园建立了数字界桩信息管理系统,采取在重要界碑上安装物联网数据采集终端的方式,实现人员闯入驱离、倾斜预警、地灾监控等功能,大大提升了界碑界桩实用性和智能性。
管护总站还将熟悉地方情况的村组干部、280余名一线护林员发展为“生态信息员”,依托“熊猫护林员APP”,发现盗猎、砍伐线索第一时间报告,延伸生态保护触角,织密生态保护网络。
一系列管控举措对大熊猫国家公园天全的保护区域给予了全域、全天候的保护,去年以来共打掉盗猎、盗伐团伙2个,清理猎夹、猎套230件,救助川金丝猴、水鹿等野生动物123只,其中国家二级保护以上的动物就有87只。
“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每一个物种都是大自然的精灵,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谈到自己的工作,熊猫警察大队大队长王勇感触良多。
近年来,在上级公安机关的统一部署下,“熊猫警察”大队先后侦破了公安部、省公安厅督办的“12•3”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等案件,打掉犯罪团伙7个,打击处理64人,收缴野生动物活体66只,野生动物制品一批。
采写:南都记者 梁建忠 发自四川雅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