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日,位于无锡阖闾城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一台台摄像机把镜头对准了“探源科考舱”,一场“开启6000年盲盒”的直播考古活动引发全网关注,这也是无锡首次以直播的形式为公众普及马家浜文化。太湖北部文明化进程研究是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9大项目之一,无锡此次活动,不仅推动了文明探源工程步入到科技考古的新阶段,更让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提升到了新高度。
科技赋能,全方位解读地域文明
(资料图)
此次在滨湖区胡埭新发现的马鞍遗址时间跨度长,最早达到了6000多年前的马家浜文化时期,形成了文化层堆积。为了全方位解读无锡的史前文明,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从马鞍遗址整体“打包”提取了两座马家浜时期的墓葬,转移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的“探源科考舱”开展实验室考古,并邀请了体质人类学、岩石矿物学、微生物学、科技考古等领域的专家,运用科技手段多学科联合考古。“实验室考古是科技考古的重要形式,在中国考古界已成为一种趋势,在无锡,我看到了一个实验室考古的典型场景。”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宁远直言,考古学已经从物质文化史阶段进入到了社会学史的全方面考古阶段,也就意味着要研究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更凸显了科技的重要性。
全透明的“探源科考舱”内,经过考古人员两个小时的小心清理,两座墓葬中均发现了人骨。体质人类学博士、南京博物院副研究员朱晓汀在一座墓葬旁看得十分仔细。她告诉记者,墓主为俯身直身葬,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男性特征,根据躯干及骨质初步判断,其年纪较轻,后续,他们还将进行人体骨骼、牙齿的同位素测定,从而分析当时人们的饮食结构,人群迁徙等情况。另一边,无锡一三零微生物研究所的夏本立教授已完成了环境取样。他介绍,考古过程中,借助对微生物的鉴定诊断,可以判定墓主的死亡年龄,根据目前的技术水平,年龄的误差已经精确到了1.4年左右。此外,还可以借由微生物反推出墓葬的年代、基本组成、基本形态,当时的地质,以及局部的自然环境。
创新手段,开辟考古科普新渠道
“6000年前的无锡人,厉害了!”“看得我也好想挖呀挖呀挖。”“这个盲盒也太惊喜了吧”……借助网络直播,不同学科的专家们坐在镜头前,走进舱内,在出土文物展示区,为网友现场解读马家浜文化,对考古内容做科普延伸,令一场纯学术的直播变得生动有趣,让公众对马家浜文化有了新的认识。“这是我们首次对马家浜文明进行科技考古发掘的直播。”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宝山告诉记者,本次考古探源,共有央视网、央视影音、央博客户端、新华社现场云、新华网、荔枝新闻、无锡日报等27家国家级、省级、市级新闻媒体参与直播,并面向海外直播。据统计,直播的两个小时中,吸引了共计超过310万人次观看。#无锡开启6000年盲盒#这一微博话题的阅读量超过了820万人次,全网传播总量突破1500万。
探源中华文明,加强大众传播,增强文化自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考古工作者积极创新手段,参与文化遗产的普及传播,为公众考古教育开辟了新渠道。刘宝山表示,无锡也将继续探索新的科普渠道,让更多人关注并参与到文明探源的过程中。“能去基地参观吗?”“想去考古现场看看。”据悉,目前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华东基地,联合了全国20多家高校和科研单位开展横向合作,以项目带动区域合作、跨学科研究、高科技探索应用,既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研究,也面向公众开放科普教育。记者看到,除了一座“探源科考舱”,基地内还有文物周转室、材料分析室、青铜修复室、陶瓷修复室、信息采集室等专门的实验室,一件文物出土后,会在各个实验室接受“身份解码”,而基地也接受团队预约参观,为公众打开文明探源的一扇窗。
保护利用,促进文化遗产活起来
截至目前,全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中国大运河无锡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个(鸿山遗址、阖闾城遗址)、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65处(577个点)。面对如此厚重的“家底”,无锡地域文明的探源,也注定是一项长期工程。近年来,社会各界对文物保护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无锡文物保护的工作机制持续改进,文物资源利用不断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利用取得实效。出台保护条例、推行考古前置、实施文保行动计划、给文物上保险、启动“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多措并举,无锡实现了以文物单位保护向文化空间、文化环境保护的转变,以全面的城市改造向精致的城市更新转变,以后期文物抢救向前期参与机制转变,守牢了文化之根,让文化遗产“活”了起来,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为文明探源工程贡献了“无锡智慧”。
据了解,无锡正有序推进鸿山、阖闾城两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其中,鸿山遗址保护展示二期工程正加速推进,目前已完成52个墩体保护,遗址公园初具形态。此外,阖闾城东小城遗址、龙山石城墙展示工程也在持续完善中。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无锡的直播考古活动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让文化遗产“火”了一把,也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就是要把文化遗产融入公众认知。接下来,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我市还将举办系列文物展、考古发现图片展,对全市重要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进行展示,让公众领略文化遗产的风采。同时,还将举办“跟着领队游考古遗址”“走进考古现场”等公众科普活动,由专业考古人员带队,讲解考古发掘过程和重要遗迹,并邀请市民用专业工具模拟发掘过程,深切感受地域文明的源远流长。
(张月、韩玲 文/钦嫣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