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8日,三亚崖州区梅联村海域,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团队乘着小船向大海深处驶去,他们此行是为了考察这一片海底的珊瑚生长情况。珊瑚礁之于海洋,就像热带雨林之于陆地,作为海洋大省,海南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
从泡沫船爬上木船,带着设备纵身一跃,下潜至五彩斑斓的海底,“种”下一株株珊瑚苗。从业30多年来,这套动作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热海所)所长陈宏已经重复了无数次。
珊瑚礁被称为“海底热带雨林”,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家园。它以约占海底2‰的覆盖面积,为近25%的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家园,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成片的珊瑚礁是天然的防波堤,能有效减弱海浪对海岸的冲击,特别是作为海洋里的“基因库”,珊瑚礁还为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支撑。
(资料图)
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全球珊瑚礁面积锐减,2019年热海所启动实施“百万珊瑚培育”计划,计划在海南沿海种植一百万株珊瑚。目前,陈宏已带领团队在三亚、陵水等地海域培育了超过20万株珊瑚。据不完全统计,在海南以专职或兼职方式,从事着海底珊瑚保护及修复工作的“海底护林员”约有300名,这个队伍在日益扩大中。
作为海洋大省,海南海域有大片珊瑚礁分布。如何更好地保护这片斑斓多姿的海底世界?近年来,海南省科研团队在开展珊瑚规模化培育、研究与珊瑚礁修复工作下足功夫。其中,成立于2003年的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以下简称热海所),是海南较早开展繁育珊瑚、修复生态等工作的科研院所。该所于2019年发起了“百万珊瑚培育”计划,将通过珊瑚育苗技术,在海南沿海海底种下百万株珊瑚,涵养一个更加缤纷的海底珊瑚“花园”。 据该所所长陈宏介绍:“就像在海里‘植树造林’一样,珊瑚礁虽然生长缓慢,但我们在海底种下指甲盖般大小的珊瑚苗,或许有可能长成面积超过几个足球场的珊瑚礁。”
近年来,热海所科研团队在海南的三亚、陵水、儋州等地周边海域培育了超过20万株珊瑚,创造了国内繁殖且成活数量最多的珊瑚移植纪录。为了适应海南旅游发展,热海所还培育出柳珊瑚“丛林”,未来不但可作为旅游景观,还可以提取药用活性物质,增加经济效益。而为进一步保护和培育珊瑚种质资源,经过几年的技术攻关,陈宏及其团队在海南建立了中国首个珊瑚种子库,现已收集了150多种珊瑚物种。值得一提的是,近年,热海所与华东师范大学唐剑武教授团队联合开展的“珊瑚白化对珊瑚礁修复和碳汇影响及其机制”课题研究发现,与珊瑚共生的虫黄藻,能通过光合作用吸收珊瑚细胞代谢出来的和海水中的二氧化碳。而白化的珊瑚缺少虫黄藻的帮助,其代谢的二氧化碳将直接排出体外。这意味着该项研究验证了健康的珊瑚具有碳汇功能,可以降低海洋中的二氧化碳,为珊瑚礁的保护赋予新的意义。
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而海南管辖着约200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这片辽阔海域中蕴藏的“蓝色碳汇”难以估量。
如何通过海底珊瑚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好珊瑚礁碳源转碳汇这一问题,增加珊瑚礁的碳汇功能,积极探索将珊瑚礁由碳源向碳汇转变的途径,有效服务于国家碳中和目标与绿色发展战略?海洋科学家们的每一次深潜海底、每一步潜心探索,都意义非凡!
张茂、张杰 摄影 文字:邱江华 编辑:朱吉鹏
2022年5月28日,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所长陈宏(左一)换上潜水服准备下水开展珊瑚礁调查工作。近年来,陈宏带领科研团队不断开展珊瑚规模化培育、研究与珊瑚礁修复工作。
2022年5月28日,由于海滩没有专门渔船码头,“海底护林员”只能通过手拉绳索从泡沫船登上渔船,再潜入海底开展珊瑚保护工作。
2017年5月23日,在海南陵水黎族自治县珊瑚礁保育区,“海底护林员”在做潜入海底前的准备。
2017年5月24日,为了让珊瑚更好地生长,一名“海底护林员”在海底投放铁架等珊瑚礁附着基。珊瑚礁被称为“海底热带雨林”,为众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的家园。
2017年5月25日,“海底护林员”们带着工具一起潜下海底,对珊瑚保育区进行巡查工作。他们将对保育区里的一些珊瑚天敌进行清理,并将一些珊瑚枝移植到铁架上,让它更好地生长。
2017年5月25日,“海底护林员” 董少平展示打捞出珊瑚的天敌魔鬼海星,魔鬼海星经常会对珊瑚的生长造成破坏。
2017年5月25日,“海底护林员”们带着工具潜下海底,对珊瑚生长的环境进行了垃圾清理,包括一些随着海流漂过来的破渔网等海底垃圾。
2017年5月24日,随着水流飘过来的各种破网、渔线等杂物缠绕在珊瑚上,“海底护林员”发现后要小心翼翼地将其清理掉。
2017年5月25日,“海底护林员”们在对珊瑚礁保育区里的一些珊瑚天敌进行清理后,再将一些珊瑚枝移植到铁架上,让它更好地生长。
2017年5月25日,经过修复的海底生态环境,呈现出如梦似幻的美丽。作为地球上最大的“碳库”,海洋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
2017年5月25日,经过保护与修复,珊瑚礁生机勃勃,成为鱼类栖息聚集的良好场所。
2022年5月26日,在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陈宏用温度计测量珊瑚生长的适合温度。珊瑚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水温不能太高或太低,最适宜的温度是22摄氏度至27摄氏度,水的盐度要适中、稳定,还要有一个清洁的环境。
2022年5月26日,在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陈宏对从海底采集的白化珊瑚进行观察研究。白化是珊瑚遭到破坏后较为典型的症状,且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近几年,热海所科研人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探索解决珊瑚白化、生态修复等难题的办法。
2022年5月26日,陈宏观察对从海底采集来的珊瑚样本进行观察。健康的珊瑚具有碳汇功能,可以降低海洋中的二氧化碳,这将为珊瑚礁的保护赋予新的意义。
2022年5月26日,在海南南海热带海洋研究所,陈宏检测珊瑚养殖人工礁体的质量。2019年该所启动实施“百万珊瑚培育”计划,计划在海南沿海种植一百万株珊瑚。目前,陈宏已带领团队在三亚、陵水等地海域培育了超过20万株珊瑚。
2022年5月26日,在实验室水箱里,科研人员为珊瑚造了一个“温床”,通过调控温度、培育与珊瑚共生的藻类等方法进行修复,让“温床”里的白化珊瑚缓慢恢复昔日的色彩。
2022年5月26日,在海南三亚崖州区一珊瑚展示区,漂亮的珊瑚吸引观众驻足观赏。为了适应海南旅游发展,热海所还培育出柳珊瑚“丛林”,未来不但可作为旅游景观,还可以提取药用活性物质,增加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