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守护蓝天的大气攻坚行动正紧锣密鼓开展。近日,记者从新吴生态环境局获悉,新吴区借助“嗅觉灵敏”的走航车和“智慧眼”无人机监测VOCs、颗粒物等空气污染物。同时,在排污口排查和河道断面溯源监测中,引入无人船为河道“听诊把脉”,消除人工巡查死角。“水陆空”的全方位联动,让环境执法和监测“耳聪目明”。
1秒“嗅”出污染物
13日上午,记者来到新吴区江溪街道,看到一辆白色面包车在路上缓缓开动。从远处看,与一般车辆并无二致,待车辆停靠仔细观察,却发现不少“端倪”。车顶有一个状如蘑菇的银色装置,车门夹住两根黑色的软管,软管一端连接车顶“蘑菇”底部,另一端伸向车内。走航车工程师仲辉介绍,这台看似普通的面包车,是一台装载着VOCs(挥发性有机物)监测设备的在线应急溯源监测车。“车顶的‘蘑菇’用于采集空气,通过采样管传输到设备上,每1秒钟对空气中近百种VOCs气体同时监测达100次。”
(相关资料图)
走航车的“鼻子”不仅灵敏而且“智能”,分析后的VOCs数据,通过不同的颜色直接反馈到监测屏幕上。记者跟随走航车在江溪街道哥伦布广场附近巡查,随着车辆移动,车内电脑屏幕上的实时路线轨迹和污染物质的具体浓度数据不断变化,一圈绿色的轨迹地图被精准绘出。
“绿色代表污染物浓度较低。如果空气受到污染,走航监测车能够秒级响应,当污染物总浓度超过400微克/立方米,走航车将停下进行定点监测,街道巡查人员将第一时间通知新吴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这一区域的企业就会被重点关注。”仲辉介绍,污染物浓度共分为7档,每一档对应不同的颜色,一旦超过400微克/立方米,地图上的成像颜色会变深。
“为防止企业在环保上有松懈和侥幸心理,除了白天的不定期巡查,夜间和周末是我们的排查重点时间段。”江溪街道环保科副科长李姿介绍,依托技术手段配合人工排查,避免了以前的“人海”战术。“以前,排查企业需要十几个人一起出动,效率低而且排查范围有限,现在,运用科技手段,一辆车可以搞定十几个人干的活。”
无人机无人船“耳聪目明”
新吴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除了有“嗅觉灵敏”的走航车第一时间“闻出”污染物,在水里和空中,也有“鹰眼”和“慧耳”,在环境执法和监测工作中大放异彩。
“刚才在这里飞行检测,颗粒物浓度有点高。”无人机工程师杨柳在飞行勘测图上标注了重点位置,发微信提醒李姿。经过排查后,李姿了解到颗粒物浓度高的区域正在进行道路暂时性施工,在施工完成后颗粒物指数回归正常。“无人机就像‘鹰眼’,飞行过程中利用红外光谱遥感监测,而且数据可以实时在软件中生成,我们可以对有问题的区域进行精准溯源并督促整改。”李姿介绍说。
去年,在针对沿河工业园区的三级排查中,新吴区采用搭载侧扫声呐的无人船,对河流两岸进行全面扫描。“排污口排查整治作为太湖水环境治理的基础信息收集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传统的人工暗管排查方式容易受到地形、地势的限制,尤其是水下排查暗管,需要水下摄像头一点一点找,碰上污染较严重、透明度低的水,摄像头就很难发挥作用。”新吴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在排查人员记录的资料中看到,声呐无人船在薛典南路的河道巡逻,并实时把侧扫声呐的数据声波传回电脑基站。“这个无人船就好比是‘智慧双耳’,通过侧扫声呐的回声测深原理来探测水下的地貌,根据声呐反馈图,我们可以分析判断是否存在暗管,方便执法人员取证。”新吴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介绍,众多“黑科技”的运用,助推环境监管“靶向”发力,同时,这些“环保利器”也频频运用到街道环境监管层面,助力基层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记者 陈婧怡/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