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焦点 > 正文

8.3万斤鱼苗放入太湖“护水” 预计至明年底可“移除”藻类600万斤以上-精彩看点

2022-12-13 11:19:35 转载出处:无锡日报


(资料图)

昨日10时30分,经开区水韵广场,花鲢、白鲢鱼苗在一批批志愿者和热心人士的帮助下,顺着幕布、水流滑入太湖。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这是我市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5年来第一次在12月开展。此次放流花白鲢鱼苗8.3万斤、30多万尾,也是5年来最多的一次。

“增殖放流,即向海、江、河等公共水域投放水体所需的苗种等活体水生生物,可修复和改善遭受破坏的水域生活环境、保持生物多样性,可让太湖更‘健康’。”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主任徐跑说。退捕后鱼跃太湖的景象多了,原因并非太湖里鱼数量多了,而是鱼的规格大了。但太湖渔业资源群落结构等仍存在不合理性,实施符合要求的增殖放流还是需要的。

放流鱼种为何多为花白鲢?他解释,花白鲢是滤食性鱼类,通过对太湖浮游生物(以藻类为主)滤食、消化和吸收,可直接降低太湖水体的蓝藻密度。再通过科学捕捞,将固定在鱼类生物体内的氮、磷元素从湖体中移出,有利于太湖治污。到明年底,这些鱼可长到三四斤,预计可摄食藻类600万斤以上。

现场看到,等待放流的白色水箱内,一条条灰黑色、长约20厘米的花白鲢鱼在水里灵活游动,不时发出“泼剌”的水声。市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处二级主任科员胡大华说:“每年冬季12月和开春后3月适合放流,这个时候水温在5摄氏度和15摄氏度之间,鱼儿生长过程中不容易被擦伤,不易得水霉病等疾病。”当前太湖水温正适宜,所以今年我市增殖放流提前了。再加上此次放流鱼苗规格较以往要大,每条体重基本为2.5两—3两,鱼苗成活率近100%。

“依法依规、科学文明放流,才能给太湖健康‘加分’。”胡大华介绍。花白鲢长至性成熟期一般要2年—4年,且只有在流动性较大的水流环境下才会繁殖,所以在太湖无法自然繁殖。此次放流的鱼苗均是由有资质的单位人工培育的本地物种。按规定,外来种、杂交种和转基因种等不能向天然水域内投放。

10时30分起,人们站成一排,纷纷用网兜将鱼苗从水箱里舀起放入盛水的小桶,再向一旁斜着延伸至湖水的蓝色幕布上轻轻倾倒。一条条小鱼苗顺着水流边跳跃边滑向湖水。另一边,一条10余米长的银色流水槽从卡车车身倾斜延伸至岸边,鱼苗顺着水流轻轻跃入湖水。胡大华介绍,两种方式都能使鱼苗放流时少受水流冲击及机械性损伤,有效降低鱼种在放流时产生的应激反应和外界不利影响,提高鱼苗入湖后的成活率。(朱雪霞 文/刘芳辉 摄)

标签: 渔业资源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