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临时需要出门几天,但家里还有老人要照顾,怎么办?我国九成以上老人倾向于居家养老,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失能老人,照护老人的家庭面临不少难题。针对这一痛点,多地养老机构推出“短期托管”服务。(9月10日 人民网)
南京市民王婷在家门口的颐养院为母亲办好一周的短住手续,暑期便可放心的与家人外出旅游了;厦门陈阿婆术后在照料中心得到专业康复,不用女儿轮流熬夜照顾——这两则民生小事,正是多地推出“短托养老”服务的生动缩影。
短托服务的价值,藏在对“精细需求”的回应里。过去的养老机构多数只提供“长期入住”单一选项,若遇到子女短期外出、术后需照护的情况,家中老人很难找到专业的机构照料,不少家庭只能咬着牙“硬扛”。如今,这种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南京162家养老机构提供短托服务,且短托与长托的配备、服务完全同质,还能按天收费;厦门建成43家养老机构、59家照料中心,直接细分出“日间照料”与“中短期托管”,完全自理老人每天69元、半自理129元的定价,让普通家庭也能负担。更难得的是服务里体现的“细功夫”:南京的养老机构能联合江苏省中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查房、定期义诊,厦门的照料中心配着14名专业护士、医生隔日巡诊——这些不是“额外福利”,而是把“老人要什么、家庭缺什么”落实到服务内容里,让养老服务跳出“给张床、管顿饭”的粗放框架。
精细化的服务,还得靠规范立住脚跟。眼下各地短托服务刚起步,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已露苗头:有的机构医护配比跟不上,老人突发不适难以及时应对;有的机构收费明细不透明,后续可能冒出“隐形消费”;还有的康复服务流于表面,根本达不到照护需求。这些问题不解决,不仅会让家庭对短托服务失去信任,更会阻碍整个模式的发展进程。
对此,南京、厦门等地已给出了可参考的方向:南京明确短托服务与长托“同质同标”,厦门照料中心按老人自理程度分级定价、明码标价——这些做法本质上就是用规范给服务定调。只有尽快出台全国性的短托服务标准,把医护人员配比、康复服务流程、费用公示要求等“硬指标”明确下来,才能让服务不“缩水”、家庭不“踩坑”,让短托真正成为大家敢选、放心选的养老方式。
比规范更关键的是政策的持续护航,为短托服务“保长效”。想让南京、厦门这种模式从“试点”变成“常态”,政策还得做更多“加法”:一方面,对承接“喘息服务”这类民生项目的机构,给予运营补贴、税费减免,让机构有动力长期做短托;另一方面,对低保、特困家庭的短托需求适当减免费用,让服务更普惠;更重要的是,把南京、厦门的成功经验整理成可复制的“模板”,指导其他地方少走弯路。毕竟,单靠个别机构的努力,短托服务只能是“星星之火”,只有政策持续“供氧”,才能形成“燎原之势”,真正实现长效发展。
养老服务的温度,从来不在宏大口号里,而在“子女出门几天不牵挂”“老人术后有人管”的细节里。短托服务看似解决的是“临时需求”,实则是检验养老体系是否贴心、是否可持续的“试金石”。规范是让服务“走得正”的底线,政策护航是让服务“走得远”的底气。当规范守住质量、政策托住民生,短托养老才能从“新鲜事”变成“平常事”,让更多老人在家门口享受到有温度的照护,让更多家庭卸下照护重担——这,才是短托服务“长效惠民”最该抵达的远方。(严兴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