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名义上是否结盟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重要,“盟国关系”很多时候它并不能完全代表两个国家的关系就真的是紧密合作的状态。
比如说美国和法国那也是盟国呢,直到现在法国政府的官方口径都是承认这一点的,没有说中国和法国是否是盟国吧?但就中美之间的倾向性,法国目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资料图)
美国的盟国不一定是美国的盟国,如果美国的盟国都如同字面意义上那样与美国保持紧密合作关系,那么中国现在根本不可能对美国有任何威胁,相比起冷战时期的苏联,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是相当弱的,也基本没有海外军事干涉能力。
核力量上因为长期受到美国的政治限制直到现在规模也非常有限,但即使如此为什么美国还是对这个中国这个对手感到棘手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看似拥有一群盟友,但在对华政策上真正愿意、且有能力出力的美国盟友一只手都能数过来。
那么反过来讲,中国的外交关系本身是否一定要升级到同盟关系这也同样并不重要,关系本身才是最重要的,至于说是否要走个正式声明外交同盟关系的立场这并不重要。
具体到中俄关系上,应该说,中俄关系现在其实已经很明确它是一种近似于实质上的同盟关系,但在外交上并不对这种关系进行过多的强调,这和中俄关系无关,而是涉及到一个中俄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结盟”这种外交行为,它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对抗色彩,因为结盟的目的是统一两国立场,而“统一立场”这是要有一个参照物的,或者说“在什么问题上统一立场?”
就像当年,美国与欧洲的同盟关系它就是为了对抗苏联,北约的建立也是为了对抗苏联,这种外交行为是基于一种现实需求来的,而不是说大家关系好就结盟,如果只是关系好,而没有要“干大事”的需求就不存在结盟的概念了。
我们知道,中国曾是“不结盟运动”的主要发起者之一,上世纪60年代的不结盟运动的立场就是“任何国家可以拒绝参与到美苏冷战中”,换而言之,是一种基于排斥美、苏两个体系的第三体系的立场而言的。
中国在外交上相对排斥“结盟”这种行为,原因就是基于我们自身反对集团政治、反对阵营对抗的立场,而不是说中国在外交上就作茧自缚不与其他国家建立起深度的,乃至于在国家安全方面绑定的双边关系。
事实上我们能看到,近些年来随着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中国已经与一些国家在安全、政治等多方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
毕竟没有说纵容贼人窥伺,而我们不能提前防备的道理,温和外交立场并不等于绥靖,而是不主动挑起争端,且在国际局势较为紧张的时候不主动激化矛盾,但对于当下国际形势不可避免地朝着“逆全球化”、对立加深,全球范围政治右转的现状,采取任何手段予以应对都是可能的。
还是以中俄关系举例,我就从俄罗斯的视角下粗略盘点近年来中俄关系的发展历程吧。
中俄关系其实是一个有代表性的案例,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在美国的压力下,两个利益取向大相径庭、外交关系也算不上多好的国家被迫抱团取暖建立深度合作关系的案例,当今全球范围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
俄罗斯其实以前一直是不太待见中国的,因为一些比较复杂的历史原因,我举个不是很恰当的例子,中国看越南是个什么态度?
俄罗斯看中国的态度就与之类似,这种情况从苏联解体后持续到了2014年,乌克兰危机的爆发才让俄罗斯重新审视对美、对华外交政策并开始在中美之间进行平衡。
中俄关系开始升温,2020年俄罗斯修订了核政策,增加了对友好国家提供核保护伞的相关内容,而那一年并不太平可以说是现在国际局势紧张的起点,但当时中俄关系仍然处于“试探”的阶段。
在俄乌战争爆发之前,美俄关系已经基本崩盘,但当时俄罗斯最器重的不是中国而是欧盟,中欧贸易在俄乌战争爆发前一直使用欧元结算,战争爆发之后才开始转向人民币、卢布各占一部分比例的本币结算。
随着俄乌战争长期化,俄欧关系已经不可逆地遭受了严重损害,加上2022年中美关系也差不多到翻脸的程度,然后中俄关系在今年年初随着两国最高领导人会晤活动,以及一系列双边合作框架正式敲定达到了新的高峰。
中俄关系发展到如此紧密的程度,美国的压迫居功至伟,因为中俄的基本利益其实差别挺大的,很多这些年来对中国有较高期望的国家,其实和中国的利益基本盘都大相径庭。
具体来说,中国是全球化的第二大受益者仅次于美国,而俄罗斯这样的国家,他们是全球化的最大受害者,俄罗斯其实并不喜欢全球化,因为今天这个世界的全球化进程最近一次突破性发展的起点是“苏联解体”这一事件。
这是俄罗斯近代历史上最惨痛的一次损失,因此俄罗斯其实是一个反全球化的国家,甚至可以说在这个层面上和中国矛盾不小。
但问题是美国太不做人,以至于这种基本利益上的矛盾都在美国威胁下被消弭了,然后我们就看到非常讽刺的一幕:当今世界上美国主导下全球化的受害国家们,他们都希望中国这个美国主导下全球化的受益者带领他们反抗美国的全球化。
而这种趋势现在恐怕已经无法避免了,因为美国的威胁迫在眉睫,尽管中国反对冷战重演,但其实所有人都知道,中美未来冷战是不可避免的,从2022年年底开始,中国的经济、货币政策周期制定上已经完全不考虑配合美国。
中美经济合作已经名存实亡,接下来政治上撕破脸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台湾问题、南海问题,这些双方都无法让步的矛盾将确保对立不断加深并最终演变为阵营对抗;
未来这个世界,在10年、20年以后,就算那个时候还没有完全进入新冷战,至少集团政治、阵营对抗的底色会更加浓厚,那么中国也需要这些受害者们的支持。
因此虽然现在中俄并没有进行“结盟”这种外交操作,但在可预见的未来,随着中美之间对立关系的矛盾激化,中俄正式结盟的可能性很大只是时间问题,那么这会带来什么影响呢?
前面说过,结盟这一行为包含了两大含义,第一层含义是强调结盟双方国家的友好关系,第二层含义是强调在某个问题上的共同立场、共同利益,中俄如果结盟,那么这第二层含义,毫无疑问就是对美国外交政策上,中俄站在统一立场上拥有相同利益。
但实际上因为中国的不结盟运动领袖身份,这个行为还有第三层含义,就是正式地宣告中国将以对等手段应对美国的威胁,如果美国要搞阵营对抗,那中国也可以搞,如果美国要搞新冷战,那中国就奉陪到底。
在十年后初步完成产业升级的中国很可能真的具备这种能力,美国可以团结的对象其实并不多,主要是欧洲国家,而且现在欧洲国家其实对美国的政策普遍也不是那么积极。
而除了欧洲之外,美国可以团结、动员的力量就微乎其微了,东亚地区虽然有几个立场较为可靠的传统盟友,可问题是这些盟友都自身难保。
而当今全世界超过一半人口生活处于贫困状态,欠发达地区远比发达地区更加广阔,初步产业升级之后中国可以带动起一轮部分地区的新经济增长,起到类似当年美国对欧洲经济援助扶持的效果。
而美国这边的盟国体系则比较千疮百孔,在东亚地区,菲律宾已经为美国贡献了全部的力量了,除了给驻军基地,他们干不了别的。
韩国因为经济衰退,而且战略位置非常危险,现在已经基本躺平,只有一个日本在整军经武,但问题是日本政治上并非绝对可靠,因为日本他是有退路的。
中美之间如果大打出手,谁输谁赢没人知道,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无论赢家是中国还是美国,日本都会享受到战胜国待遇,美国赢了日本就会成为东亚的中心。
而中国赢了日本则可以实现国家正常化并依靠现有资源稳稳占据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因此日本持有灵活的立场可以随时倒戈。而旧大陆的其他地方,对美国的仇恨之深厚,中国人很难想象!
国内现在的舆论氛围实话讲已经算是非常温和了,真要论反美,非洲、中东、东南亚这些长期被欺压地体无完肤的地方对美国的憎恨远比我们更深,只不过他们现在确实没什么实力,因此未来存在感不会太强。
非洲在那个时代仍然是观众角色,中东一些国家比如沙特、伊朗可能会有一定的存在感,特别是伊朗,至今他们的核进程尚未中断,未来伊朗在局面合适的时候可能会尝试拥核,成为中东地区第一个有核国家,为中俄提供助力。
那么如果说中东地区一些国家都开始通过自身军事力量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作用,这有些“天下大乱”的意思。
所以不难看出,若未来中俄结盟的时代,我们可以认为那时候就是中俄对抗美(欧),双方实质上进入冷战状态,欧盟在那个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地位与角色现在不好判断。
比较乐观的情况下他们可能相对中立,就像这次马克龙访华的那种姿态一样,这种中立对中国就非常好了,而不那么乐观的情况下,欧盟可能在经济上更加倾向于美国,但也不见得会在军事上有多少存在感。
因为现在的俄罗斯不是当年的苏联,并没有对欧盟进行军事威慑的兴趣,俄罗斯想要威慑的只是东欧的前苏联国家罢了。
对于美国来说这一次冷战的局面恐怕要比上一次冷战更加糟糕,因为他们的对手的势力范围显著扩大了,体量也更大。
要论经济体量与发展潜力,光一个中国其实已经超越了当年的苏联,而如今在经济上倾向于中国的经济体规模也要超过当年华约卫星国的规模,中俄站在同一阵线上,势力范围也已经远超当年苏联的势力范围了。
冷战时期苏联从未成功涉足东南亚,在中东地区的影响力也长期被美国压一头,而未来中俄为核心的战略同盟,其势力范围,将包含大半个东南亚与中东地区,在欧洲的势力范围比冷战时期苏联的势力范围略小一点。
这个体系拥有的人口将达到美国人口的6倍以上,也是美国与欧盟国家总人口的两倍以上,远远超过了美苏冷战时期苏联阵营的规模,而与此同时在非实控势力范围之外,也拥有相当的影响力。
如果要以当年美苏冷战作为参考,未来应对美国威胁的,以中俄战略同盟为核心的反美国际体系面临的局面至少比当年苏联要好太多了!
当然反过来讲,历史兜兜转转虽然不会简单地重演,但很可能会押韵,未来中俄为核心、吸纳各地区较为有力的反美国家的战略同盟,很大程度上如果当年苏联没有犯下那么多错误的话差不多也会建立起类似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