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视频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阳乐 通讯员 盛丽娟 李梦情
近日,长沙一名18岁的大学新生在参加完篮球赛后,第二天清晨发现自己四肢瘫软,连翻身起床都做不到。更令人担忧的是,这已经是他今年第三次在剧烈运动后出现类似症状。经过医院检查,该学生被诊断为低钾型周期性麻痹。好在经过及时补钾治疗,他的症状很快得到缓解。
(相关资料图)
这个听起来陌生的疾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它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吗?为什么剧烈运动会诱发这种“瘫痪”?10月17日,国家健康科普专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杨琳教授为大家揭开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的神秘面纱。
身体里的钾离子“跑错了地方”
低钾型周期性麻痹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神经肌肉疾病,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反复发作、暂时的性骨骼肌弛缓性瘫痪,发作时通常伴有血清钾离子浓度降低,属于骨骼肌离子通道病。
“很多人听到低钾型周期性麻痹,第一反应是身体缺钾了。其实不然。这种病的关键问题不是身体缺钾,而是钾‘跑错了地方’——短时间内,大量钾离子突然从血液中‘跑进’了肌肉细胞里面,导致血液中的钾浓度急剧下降。” 杨琳解释,钾离子就像是维持肌肉正常工作的“电池”。当血液中的钾突然减少,肌肉就失去了“电力”,无法正常收缩,人就会出现肌肉无力甚至瘫痪。好在这种瘫痪通常不会影响呼吸,患者意识也是清醒的,只是四肢暂时动弹不得。
“这种病有几个明显特点:首次发病多在10—20岁的青春期;男性患者是女性的3—4倍,而且男性症状往往更严重;约三分之一的患者是新发突变,其余有家族遗传史。”杨琳特别提醒,在亚洲人群中,有部分低钾周期性麻痹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这种疾病相关,是由于甲状腺激素过多导致钾离子通道活跃从而继发周期性麻痹。研究显示,在亚洲甲亢男性患者中,这种麻痹的发生率可达13—17%。因此,对于首次发病的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检查甲状腺功能。甲亢治疗后,周期性麻痹通常也会随之好转。
如何识别和预防
了解诱发因素,是预防发作的关键。杨琳表示,低钾周期性麻痹临床上最常见的诱发因素包括:剧烈运动后休息、大量摄入碳水化合物,以及精神紧张、熬夜、考试压力、受凉感冒等其他常见诱因。
典型的发作时间多在夜间或清晨醒来时。症状表现为对称性的肌肉无力,通常从双腿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大腿和上臂比小腿和前臂更明显。患者头脑完全清醒,感觉正常,只是肌肉使不上力,短则几个小时,长则几天,补钾后症状会迅速好转。发作前的预警信号通常有肌肉酸胀、麻木、乏力、口渴、出汗等。如果出现呼吸困难、心慌、心跳不规律、胸闷等症状,说明病情较重,可能累及呼吸肌或心肌,必须马上就医。
日常有哪些方法可预防低钾周期性麻痹?
杨林介绍,调整饮食:少吃高糖、高淀粉的食物,不要一次吃太多;少食多餐;避免含糖饮料和酗酒;可以适当多吃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菠菜、土豆、橙子等(前提是肾功能正常)。
科学运动:避免突然进行高强度、爆发性的剧烈运动;选择游泳、快走等中等强度的运动;运动前不要空腹;运动时每半小时喝点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运动后做5—10分钟拉伸放松,不要马上大吃大喝。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精神紧张;注意保暖,不要受凉。
药物预防:如果发作频繁(比如每月发作一次以上),医生可能会开一些预防性药物。如果是甲亢引起的,治好甲亢后麻痹通常就不会再发作了。
杨琳建议患者准备一个“发作日记”,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之前做了什么、吃了什么,这样有助于找出自己的诱发因素。随身携带一张卡片,写上自己的诊断和紧急联系人,万一在外面发作,别人也知道怎么帮你。“好消息是,这种病的预后通常很好。每次发作后,患者都能完全恢复正常,不会留下后遗症。而且随着年龄增长,发作次数往往会逐渐减少。”
“虽然普通人得这种病的概率很低,但剧烈运动确实会让身体流失大量电解质。”杨琳建议,运动前吃点东西,不要空腹;运动时每15—20分钟喝点水,最好是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或淡盐水;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如果出现手脚发麻、肌肉抽筋、头晕、恶心等症状,要马上停下来休息。
作者:周阳乐
责编:李传新
一审:周阳乐
二审:刘文韬
三审:杨又华
来源:湖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