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法润杏乡,地标兴郯”社会实践队深入临沂郯城,紧密围绕社会实践的“五个一”要求,开展了社会观察、深度调研、文化传承、普法宣传及志愿服务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顺利完成了各项实践任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成效。
办好“一”件惠民实事。山东政法学院社会实践队深入郯城姜湖贡米农业产业园,聚焦地标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实践,通过开展“产业问诊”“跨界研讨”等务实活动,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精准对策。队员们系统梳理姜湖贡米品牌建设经验,帮助农户理解文化赋能对产品溢价的重要性。实践队还现场讲解地理标志申报政策、非遗保护与生态补偿等红利政策,帮助村民拓宽资源渠道,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产业发展。一位合作社负责人表示:“原来我们的农产品有这么多可挖掘的品牌故事和政策机会,这次交流给了我们转型升级的具体路径和信心。”实践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地方发展的实际成效,为郯城地标产业协同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动力。
进行“一”次主题宣讲。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法润杏乡,地标兴郯”社会实践队紧扣“知识产权与乡村振兴”主题,在郯城一中面向高二年级学生开展地理标志保护专项普法宣讲。宣讲会上,实践队员紧密结合郯城银杏、姜湖贡米等本地特色产品,通过实物图片展示、侵权案例分析和现场问答互动等形式,系统讲解了地理标志的法律内涵、保护意义及侵权后果,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产权对提升农产品价值、保障农民收益的重要作用。活动现场还组织了“地标保护青年说”交流环节,学生踊跃分享自己对家乡地标产品的认知与保护设想,现场气氛热烈。此次宣讲将法治教育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切实增强了青少年对地理标志的认知和保护意识,为“地标兴郯”战略培育了坚实的青年法治力量。
开展“一”次结对共建。为促进知识产权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助力地理标志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法润杏乡,地标兴郯”社会实践队与郯城县人民检察院成功开展结对共建活动。活动中,检察院第二检察部负责同志与实践队围绕郯城银杏地理标志司法保护,深入探讨了商标维权、侵权打击、种质资源保护等具体法律问题,并就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开展普法宣传等事项达成共识。双方一致认为,加强检校合作与知识产权司法保护是提升郯城银杏品牌竞争力和附加值的重要途径。通过此次共建,实践队深入了解了检察机关在地标保护中的职能作用,为探索司法服务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奠定了坚实基础。
提出“一”项务实建议。在深入调研郯城县红花镇中国结与庙山镇二胡制作等非遗技艺的传承现状后,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法润杏乡,地标兴郯”社会实践队发现当地非遗发展普遍面临品牌意识薄弱、产品易被仿冒、权利维护能力不足等现实困境。针对这一问题,实践队结合知识产权专业优势提出一项务实建议,即构建“集体商标+版权保护+证据固化”三位一体的非遗法律护航机制。具体包括引导农户和作坊申请集体商标、建立核心技艺数据库进行版权登记,并系统指导传承人依法维权、有效收集侵权证据。这一机制旨在从源头上提升非遗产品的法律保护能力和品牌价值,帮助传承人应对商业化过程中的侵权风险,为非遗技艺的可持续传承和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动力。
撰写“一”份调研报告。地标产业振兴是推动乡村特色发展、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引擎。为深入总结“地标兴郯”战略的实践经验,山政民商法学院“法润杏乡 地标兴郯”社会实践队深入郯城县重坊镇,通过实地走访、农户访谈与部门研讨,系统撰写了一份关于郯城银杏地标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详细记录了中华银杏品种园自1978年建园以来,历经1988年大规模引进优良品种并突破嫁接技术实现“三年挂果”,至今发展成为收集保存103个优良品种的国家级种质资源库的完整历程。报告重点剖析了“专家团队+农户实操”的技术协作模式、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户积极性的调动作用,以及“银杏-苗木-林下经济”复合生态经营模式的实际效益。系统总结了从种质资源保护、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到银杏果、叶、苗深加工及生态旅游三产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与操作要点,为同类地区地理标志产业突破技术瓶颈、延伸产业链条、实现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经过实践验证的“郯城方案”。调研报告的撰写不仅是对郯城银杏地标产业发展实践的深度提炼,更为其他地区依托地理标志推动乡村振兴提供了扎实的案例参考与模式借鉴。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乡土、服务乡村、赋能振兴的重要途径。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法润杏乡,地标兴郯”社会实践队紧扣地理标志保护与产业发展的主线,在郯城田间地头、非遗工坊和检察一线持续开展调研与普法,深入体察地标兴农、法治护航的现实路径与深层需求,进一步坚定了运用专业知识服务地方、助力乡村振兴的初心使命。实践队通过走访种植户、开展专题宣讲、提出法律建议等务实行动,充分展现了青年学子扎根基层、知行合一的担当风貌。下一步,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将继续依托专业优势,深化校地合作,开展更多结合地方实际、解决具体问题的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振兴和地理标志保护贡献更多山政智慧和青春力量。(山东政法学院民商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