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焦点 > 正文

BIM技术赋能社区基建,数字化管理实现项目降本增效

2025-01-08 10:53:00 转载出处:中国视窗网

近日,由北京嵘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简称北京嵘坤建筑)承建的清河社区服务中心项目正式交付使用。这个总建筑面积1.3万㎡、总造价6800万元的多层公共建筑,因全程应用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成果,不仅节约超过300万元的建筑成本,还成功实现了工期精准管控,成为社区基建数字化转型的典型案例。

以往缺乏BIM技术的传统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存在诸多不足,这些不足影响了工程项目的效率、成本、质量和安全等多个方面。传统管理模式下,项目各阶段信息传递不畅,导致信息孤岛现象严重,影响项目决策效率和整体进度。由于缺乏有效的工具实时跟踪项目进度与预算,实际支出与计划之间的差异不能迅速反映,对于项目管理工作来说是潜在的挑战。

本次北京嵘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清河社区服务中心项目建设应用了成都禾泽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范立军先生的国家级课题理论研究成果:《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研究》,在工程设计阶段创新性地引入基于课题提出的BIM技术,承载建筑基础设计参数,并在项目开展期间持续汇入重要工序模型数据。据北京嵘坤建筑的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多元的数据对接汇总以及及时的分析整合,使得施工进度管理误差率成功处于5%以下。通过全生命周期成本优化模型分析,公司在建材价格上涨前便制定了采购计划,节约数十万元支出。

走进清河社区服务中心二层老年活动区,宽敞的走廊里老人们悠闲散步,功能分区清晰的阅览室、康复室里人头攒动。“我们把BIM技术与传感器结合,对空间进行三维模拟和人流分析,调整后功能区利用率提升12%,可设置床位数得到提升。”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这一项目成果突破源于在范立军先生的技术指导下《基于BIM技术的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管理优化研究》的研究成果创新应用,项目团队成功构筑了建筑工程数字化生命周期的管理体系。“以前设备出故障,报修后要等2小时才能响应,现在系统实时监测设备状态,1小时内就能解决。”社区负责人说,新的数字管理系统能通过移动终端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大大降低了社区服务中心的运维成本,并提升工作人员响应效率。

“业内普遍认为数字化管理大型工程的应用效果最好,清河项目证明,中小型社区基建同样能实现轻量化落地。”业内专家评价,该项目响应了国家“城市更新行动”和“智能建造”战略,通过BIM与传感器的组合拳,为住房、社区基建等民生工程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化方案。

据北京嵘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透露,下一步将会争取把这套管理模式推广至更多社区项目,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民生改善,为城市更新注入数字动能。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标签:

相关阅读
最近更新
参与评论